银监会李丹:科技创新下的银行业务与管理形态
2017-12-21 12:48 文章来自:IFTN浅谈网 收藏(0) 阅读(682) 评论(0)

12月6日,中国首届数字银行高峰论坛暨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成立大会于深圳盛大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00余家银行、非银机构等400余位嘉宾莅临会场,现场盛况空前。中国银监会信科部副主任李丹出席大会并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很高兴参加这次数字银行高峰论坛!

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12月3日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着银行经营管理变革,成为引领银行业拓展服务、防控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数字化发展、转型是趋势所在。结合中小银行信息化的发展,谈几点个人体会。

银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整体来看,银行业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积极实施科技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信息科技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能力、安全能力,以科技进步带动产品、渠道、服务和管理创新,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定制化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普惠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保障。

一是在信息化建设、支持业务发展方面。银行机构推进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升级改造,支持更加灵活的业务流程设计,提升业务运营能力,核心系统处理能力持续提高。同时,各家银行紧紧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开展新兴电子渠道建设,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直销银行等线上金融服务方式逐步取代传统渠道,电子银行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主要银行机构电子交易笔数同比增长38%,替代率接近75%。

二是在新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应用方面。很多银行机构投入大量研发资源,积极研究新型业务应用和基础平台技术,在科技架构方面,逐步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适应银行业务快速调整、突发大规模交易的需求。探索云计算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成本效益;在大数据方面,建立完善大数据治理机制,整合内部全渠道、多维度客户数据,同时开展外部数据资源合作,在精准营销、风险控制等多个领域进行应用落地。有些银行还在机器学习、智能语音识别与分析、人脸识别、区块链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出智能机器人客服、智能投顾等多类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在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银行机构基本建立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体系。基础设施与保障能力日臻完善,逐步构建 “两地三中心”的灾备架构体系,积极开展“双活”系统的建设,提升业务持续运营水平。有的银行在真实切换演练基础上,实现重要系统在灾备中心的长时间接管运行,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跨单位联合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一是加大安全资源配置,不少银行大力投入安全力量,建立安全团队,设立攻防实验室,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监测。二是加强反欺诈交易控制,有的银行建立客户实时交易风险监控模型,建设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进行自动监控、风险预警和事中阻断,有效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三是开展联动协作,利用专业技术力量,增强对威胁情报收集及外部安全态势感知能力。

中小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总体上在科技资源、技术与安全能力、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很多中小银行不断充实科技队伍,加大资源投入。据统计,2016年城商行科技投入同比增长18%,科技人员同比增长15.52%;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科技投入同比提高19.05%,科技人员同比增加24.95%,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和在架构、性能方面都具有特色核心业务系统;一些银行开发新型支付手段,形成综合性的电子渠道体系,2016年城商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同比分别增加34.12%和173.46%;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同比分别增加10.45%和63.32%。开展研究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布局互联网金融市场,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拓展直销银行和移动银行业务,投放了一批有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一些中小银行还在探索行业合作模式,为同业机构提供信息科技服务,实现信息科技资源的集约利用。

银行科技创新下的银行业务与管理形

数字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推动了社会的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变革,推动金融服务业的演进发展,体现在业务战略、服务能力、组织机制各个方面。

一是推进移动金融发展。创新逐渐改变全球银行业的面貌,而移动技术对于支付以及金融服务的理念和流程改变最为深刻,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沟通的能力,提供具有变革性的基础架构。目前,国内很多银行都把移动金融作为业务突破领域,一些银行提出移动优先战略,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渠道产品。据统计,2016年银行业移动支付笔数比上一年度增长85.82%。手机银行在电子银行中交易比数占比2014年为9%,至2016年已经增长到23%。不少银行机构的手机银行已经成为主要交易渠道。

二是拓展精准智能服务。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评估新技术对银行业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社会范围内技术的接受程度,二是总人口中对技术的认知度与普及度。不断变化的客户行为与对于数字金融服务的需求是驱动变革的主要动力。随着用户端客户行为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效率的提升,特别是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使得客户端定制化、智能化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已经在银行落地应用、展现价值,能够更精确识别和理解客户需求,大幅提高服务的精准度。

三是推进科技组织管理机制创新。强大的信息科技供给能力是业务创新的源泉和基础。传统上,科技部门只是成本中心而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这一认识已经发生转变;一些银行机构探索事业部制改革、成立科技子公司或推动科技与业务融合等新模式,以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吸纳高端科技人才,创新管理模式与激励机制,推进科技组织转型;还有的机构开展关键平台技术研发,打造IT基础平台供给能力,一方面支撑内部业务创新,另一方面对外输出平台能力直接创造价值。

四是探索场景金融构建与合作。金融服务能否够有效嵌入线上应用场景是获客的关键,很多机构尝试构建 “场景+金融”一体化生态。与互联网企业在技术、场景和数据方面开展合作,争取实现对接共赢。

此外,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营销架构,中后台作业、以及数字化风控方面也在运用新技术进行创新变革,比如,银行网点在向服务自助、咨询、体验型营销功能转型;客服方面,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风控方面,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支撑海量客户高并发的风控处理,提高了为更广泛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推动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

银行科技创新下的银行业务与管理形

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使得银行风险的内涵发生了演化,金融活动对于科技风险的敏感性越来越高。包括国际上很多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在内,普遍把科技风险作为当前主要的一个风险领域,重点关注网络风险、外包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等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风险。在网络空间这是永恒的主题,一方面,从全球来看,网络金融犯罪形势比较严峻,网络钓鱼、欺诈,针对特定目标攻击以及利用社会工程技术的各种攻击给金融业网络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病毒木马制售、倒卖个人信息、电信网络诈骗形成“产业链”。根据有关统计,2016年中国境内发生DDoS攻击比去年同期增长18.6%,且大流量攻击事件显著增加,金融业是DDoS攻击的重点之一。

另一方面,近年来,传统银行逐步向以数字网络为核心的互联网银行转型,银行业务由线下向线上和移动端快速迁移,大量金融交易在互联网环境上完成,网络互联互通,行业整体趋势由封闭走向开放,客户信息保护与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二是外包风险。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主要背景是金融全球化和现代通讯技术发展,外包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国内主要银行机构科技外包投入方面同比增长接近35%。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公司、互联网企业与银行深度合作,外包服务领域已从传统的开发、运维延伸到了系统平台运营、机房基础设施云服务等重要科技服务职能,进一步延伸到集中数据处理、信用卡服务等业务活动,外包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银行管理边界也在演化。同时,集中度风险逐步增大,表现为在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服务的主要领域,市场占有率高、规模较大的服务机构,或者提供重要的关键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大型公司对大量银行机构提供关键服务,很可能导致系统性外包风险。这就要求银行要识别本银行高依赖度、高集中度的外包服务及其供应商,开展实质性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采取更加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是业务连续性风险。随着银行跨界多渠道合作业务日益增多,系统应用和技术架构日益复杂,外联系统不断增加,网络安全边界发生演化,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复杂性。另外,业务需求增长迅猛,产生大量的系统投产、变更和升级,在满足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做好变更升级的风险控制、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同时,很多中小机构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

信息科技作为银行核心竞争力,担负着促进金融服务和管理创新,保障信息安全的使命,要有对业务和市场更快速的响应能力、更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更稳健的支持能力。

一是要深化IT治理,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科技战略、规划与决策能力,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专业队伍。

二是要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这关系到银行机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长期性、有效性;加强资源保障,提高业务连续性能力。

三是要提高数据治理能力,数字化时代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治理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工作,要在深层次推动业务流程的衔接、业务规则与数据标准的统一。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的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技术成为引领、创造新型业务模式的主要动力。但是,技术的运用永远是“双刃剑”,在推动科技创新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新兴技术手段、新的业务模式、流程所带来的安全威胁和隐患。对银行来讲,安全是第一要务,要推动安全管理的体系化,不断创新防护理念,研究构建新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业在积极探索创新的同时,也要更好的识别风险,发现风险本质。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穿透式的风险监管框架,守住风险底线。

(本文根据演讲嘉宾在“中国首届数字银行高峰论坛暨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