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站在金融科技的风口
2018-07-11 17:40 文章来自:比特网 收藏(0) 阅读(1020) 评论(0)
手机没信号,帮我扫一下”,在位于地下一层的静芯园食堂,老王在结账的时候对老吴说道。

  老王有个用了多年的黑色钱夹子,并视若珍宝。但不知何时起,老王已经习惯了手机支付,钱包和现金已经是久远的记忆。

  不止老王,身边的大多数人,包括你我,都已经习惯用手机支付来买单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手机银行个人用户已突破15亿,同比增长28.28%;2017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量达到152.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的37.2万亿元提升4倍以上。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一个旧的时代正在落幕。

  作为这个新时代的揭幕者之一,今年6月初,蚂蚁金服宣布完成140亿美元融资,估值约1500亿美元。从2003年第一笔担保交易支付成功,到支付宝成立,十几年间,以支付业务起家的蚂蚁金服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在成长,如今体量已超过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凭借支付宝、余额宝、蚂蚁财富、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产品矩阵,蚂蚁金服的业务从单一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到横跨支付、理财、信贷(融资、消费金融等)、保险、征信等领域。

  除了业务领域的变化,蚂蚁金服的业务占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2月底,蚂蚁金服公布了2017年全年的业绩报告,据测算,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达到131.89亿元,在几大业务线中,消费金融业务成为蚂蚁金服最赚钱的业务,全年净利润在80亿元左右。

  消费金融市场有着万亿级的规模,或许蚂蚁金服咬定这块“肥肉”就已经足够赚的盆满钵满。然而出人预料的是,蚂蚁金服自去年开始积极调整战略方向,将金融科技开放作为了下一阶段的重心,蚂蚁金服并不想做一家金融巨鳄,而是要做一家科技公司。

  Fintech带来更多想象

  近几年,金融行业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力量,建信金融、民生科技、兴业数金、招商创、光大科技、平安科技等银行系科技公司相继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正在成为金融行业的香饽饽,2017年更被业内称之为Fintech元年。

  对金融科技的拥簇,折射出金融行业希望用科技重构业务的决心。

  专家指出,中国正处于Fintech 2.0向3.0过渡的阶段:1.0阶段是金融IT阶段,2.0是互联网金融阶段,3.0阶段则是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的IT技术来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

  金融科技给现有金融体系带来了剧烈的变化。2015年6月25日,第一家核心系统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商业银行网商银行正式开业,没有网点和营业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网商银行将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左右。

  余额宝背后的天弘基金也是科技推动业务高速发展的典型,过去基金公司主要通过网银卖基金,而天弘基金利用互联网的入口和大数据的精准营销精准触达技术,短短三年时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货币基金。而保险业也衍生出很多新型保险公司,业务完全基于线上。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指出,金融科技不仅能为传统金融行业催生出很多新的商业模式,也能在很多新的场景提升金融服务的体验,如普惠金融、跨境支付、贸易金融、互联网车险、内部运营、股权交易、财务管理,还有我们今天还没有想到的业务场景。

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当前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大力投入金融科技,或是成立独立的科技公司。“很多原因就是看到未来创新的空间和科技对未来的引领,以及自主可控技术对行业的重要性,”刘伟光说。

  结合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和金融科技的结合,蚂蚁金服提出了金融科技Fintech的六大趋势:移动优先战略、AI增强客户体验、360度大数据中台、人工智能驱动风控、分布式核心和区块链,这也是蚂蚁金服金融科技开放的六大聚焦方向。

  Statista数据显示,2016~2020年,全球FinTech市场规模年增长率CAGR将达到20.90%,2020年全球FinTech市场交易额规模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金融科技将为金融行业带来的不仅是颠覆和重塑,更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做金融科技纵深

  毋庸置疑,蚂蚁金服的成功关键就在于金融科技的驱动。从支付、理财、信贷到保险和征信,蚂蚁金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陆续开创了一系列新型的金融业态,在大量场景验证了“金融+科技”的可行性。

  故而,对于金融科技,蚂蚁金服有着深刻的感悟。

  刘伟光认为,在过去,科技在金融行业是支撑业务的定位,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而金融科技的关键不仅在于支撑,更多的是引领或者改变现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形态。

  从“去IOE”,到“+互联网”,再到“银行+AI”、“银行+区块链”,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甚至局部改变了业务发展的形态,但这些并不能代表金融科技的全部。

  在刘伟光看来,科技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单项。金融科技是通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后,金融业务和科技各自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产物:“所以我们认为某些单项科技不能代表金融科技的精髓,例如单一的人工智能不足以支撑一个业务的完整发展。”

  刘伟光解释说,金融科技涵盖了这些新兴的金融技术,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智能风控等,同时包括IT基础架构升级换代的技术体系,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是一个完整的支持金融业务的技术堆栈,这些技术的集合才是金融科技真正的精髓所在。

  “过去做数据架构的公司不会涉足Core Banking,做Core Banking的公司不会做风控,做风控的公司不会去聚焦移动端技术,每个金融机构都有很多不同的技术产品供应商。即使在一个项目中,客户需要组合很多公司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的开发设计到投产运维”,刘伟光表示,当前金融客户构建一个新的业务,需要自底向上的所有能力,而且需要一个敏捷开发组织和方法将技术与业务实现完美的结合,才能推动业务快速上线,在新的时代下,传统开发模式,集成模式,组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今天业务发展的需求。

  打造金融科技的纵深度,能够提供从基础架构技术、金融专有技术到应用技术的完整金融科技堆栈,正是蚂蚁的独特优势,也是蚂蚁金服和传统IT公司的最大区别。历经十多年在金融领域的技术沉淀,以及日趋复杂多样的产品体系,蚂蚁金服逐渐具备了符合金融级 IT 系统安全标准的技术能力。

  去年10月11日,蚂蚁金服在ATEC大会上首次公布了“BASIC”战略,即Blockchain (区块链)、Artificial intelligence(金融智能)、Security(安全风控)、 IoT(物联网)和 computing(计算)五大领域,这是蚂蚁金服面向未来的技术布局,也是金融科技开放的五大方向。

  在区块链上,蚂蚁金服在慈善行业透明度、相互式保险合同、租房合同管理、区块链即服务BaaS、供应链透明度等领域进行了探索。

  人工智能在蚂蚁金服支付、微贷、财富管理、风控、客服、市场等自身业务场景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实践,蚂蚁金服在推广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强调场景的结合,利用特有优势与客户一起探索新型的场景。

  当移动端成为银行、保险业的主要渠道时,安全和风控就变得尤为重要。蚂蚁金服能够提供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核身技术,其风险大脑技术提供了世界级的交易风控和反欺诈能力。

  在计算层面上,蚂蚁金服更强调金融计算。从通用分布式架构、中间件数据库、AI引擎、边缘计算,到具有蚂蚁金服特色的金融分析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特征服务等,涵盖了金融行业完整的计算能力。

  “蚂蚁自己的技术是自己用出来的。我们也使用过很多其它第三方的技术,随着我们业务的高速发展,这些技术已经不能跟上我们自身的发展速度,所以我们走上了自己的完全自主研发的道路”,刘伟光强调。

  场景化和自研路,是蚂蚁金服在金融科技上最引以为豪的两个特色。蚂蚁金服的很多技术都是被业务场景“倒逼”出来的,OceanBase自研数据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一次有关中国自主创新的论坛中,当时蚂蚁金服副总裁胡喜曾回忆说,最早支付宝也是采用IOE架构,但到了2011年的“双11”,集中式的IOE架构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当时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使用昂贵的IOE技术,一年用一天,闲置364天;另一条是自己趟出一条路,研发自己的分布式数据库。

  结果,OceanBase团队用了七年时间,从零开始自研成功了一款通用关系数据库,2017年“双11”,支付宝支付峰值高达到25.6万笔/秒,数据库操作峰值达4200万次/秒,OceanBase顶住了压力,以分布式架构在普通硬件上实现了金融级高可用性。可以说,在软件行业中门槛最高的数据库领域,蚂蚁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但却可能直接登顶的路径。

  刘伟光表示,从最初的支付宝,到现在的余额宝、芝麻信用、借呗、花呗,蚂蚁金服每项业务背后都沉淀了大量的技术,在各类不同的业务场景中,这些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能够支撑严苛的金融级锤炼。

  如今,从服务器网络存储等基础设施层的资源管理,到分布式数据库和中间件、大数据、移动开发框架等系统平台,再到智能风控、生物识别等金融专属技术,蚂蚁金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自研技术栈,这些技术经过了蚂蚁金服自身业务场景的打磨,并在逐步对外开放。

  “我们在技术开放的同时,还可以把我们技术和业务结合的最佳实践以及运营的经验带给客户,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刘伟光说。

  金融科技开放,促万物生长

  去年,蚂蚁金服发布了金融科技开放战略,蚂蚁金服重新明确了“金融科技公司”的定位,在未来,金融科技开放将成为蚂蚁金服的业务重心。

  “我们希望我们的技术开放能够和金融机构的顶层战略相结合,将我们的技术应用到客户最重要或者更创新的场景当中,让科技真正推动中国金融机构业务的腾飞,这是我们科技开放的初衷。”刘伟光说。

  另外,蚂蚁金服希望通过金融科技开放,与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的连接。刘伟光解释说,蚂蚁金服和金融机构最早的连接是基于支付业务,而科技作为新的纽带,让蚂蚁金服和金融机构得以建立多个层面的合作和连接。

  通过金融科技开放,蚂蚁金服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竞合变化。

  去年9月28日,南京银行、阿里巴巴以及蚂蚁金服在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南京银行“鑫云+”互金开放平台。

  今年,蚂蚁金服与金融机构的携手更加密集,相继与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天津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通州区政府等地方机构达成开放合作,各方将在信息安全、分布式计算架构、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领域展开技术合作和创新探索。

  即便是很多银行都成立了科技公司,但还是选择了和蚂蚁金服合作,曾经的对手变成了盟友,其主要原因在于双方能够取长补短,在这个开放共赢的时代,合作总好过竞争。

  刘伟光坦言,银行的科技公司对银行的业务和应用系统建设经验的沉淀远远超越于互联网系的科技公司,尤其在应用上,而蚂蚁金服的优势是在互联网侧的技术能力,以及底层的技术能力。“他们更加注重应用驱动,我们更加强调底层技术和应用的结合。”

  同时,蚂蚁金服的数字化思维、开发理念和创新理念,自身的互联网金融实践,以及蚂蚁金服技术引领业务的发展路径,都成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合作的关键因素。“以南京银行为例,为什么会选择蚂蚁金服呢?它要构建一个完全互联网线上的核心系统,国内没有其他公司做过这样的系统,也没有Core banking供应商做过这样的平台”,刘伟光举例说。

  2017年,中国金融机构一级机构总数超过5000家,在普惠金融的趋势中,金融科技正在成为新的风口,而蚂蚁金服的金融科技开放之路的征程,也刚刚开始。

来源:ChinaByte比特网

文章链接:http://e.chinabyte.com/349/145473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