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大型银行经营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2018-09-07 10:19 文章来自:上海证券报 收藏(0) 阅读(877) 评论(0)

  8家银行总贷款情况  单位:亿美元   8家银行总贷款占总资产比率  单位:%   8家银行市值情况  单位:亿美元   8家银行净利润情况  单位:亿美元   8家银行ROA情况  单位:%   8家银行利息净收入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8家银行年报  注:图中银行按2017年英国《银行家》杂志一级资本排名排序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全球主要大型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转好,净利润较前两年大都有所回升,贷款质量继续改善,不良贷款率延续下降趋势,资本充足率保持较高水平。比较全球排名前八的主要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现状与特点,将更好地把握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深化转型。

  □魏鹏

  2017年,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愈发明朗,银行业总体规模稳步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高,经营风险状况保持基本稳定。在上述背景下,全球主要大型商业银行经营业绩转好,净利润较前两年大都有所回升,贷款质量继续改善,不良贷款率延续下降趋势,资本充足率保持较高水平。根据英国《银行家》2018年7月发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国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和美国的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前八。根据褔布斯2018年6月发布的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无论从年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总资产,还是市值、品牌价值和系统重要性等,这8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在全球同业中均排名靠前。我们试图以这8家大型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三年公开数据的比较与分析,洞悉全球主要大型银行经营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为中国银行业继续深化转型,适应新形势变化,提供有益借鉴。

  主要大型银行经营发展现状比较

  2017年,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4家大型商业银行,延续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以来探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调整经营转型战略,进一步增强竞争力。纵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在2017年克服了资产、负债、利润、资本、风险和成本等因素的制约,这4家大型商业银行继续转变经营思路,加强风险管理,也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

  1.主要大型银行主要风险状况分析

  第一,贷款情况。

  2017年,中国四大银行贷款量增速有所放缓,为7.49万亿美元,若剔除折算汇率影响,贷款量较2016年同比增长8.68%,低于2016年较2015年贷款同比增长20.47%。从具体的贷款量增速看,农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0.3%;工商银行的贷款总量最大,近两年增速一直稳定在9%左右。2017年,除富国银行的贷款规模较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3家美国的大型银行均呈上升趋势。

  贷款资产比反映了总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从8大行的整体对比看,中国4家银行的总贷款占总资产比率平均高于美国4家银行的14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4家银行的这一比率较2016年同比小幅增长,占比达到50%以上,近三年贷款增长速率也基本相似,表明行业发展总体较为平稳。美国4家银行的这一指标分化显著,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相对较低;虽然富国银行最高,但也呈现出逐年递减态势,表明在资产占用上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第二,贷款质量情况。

  不良贷款率是反映银行贷款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017年美国4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要低于中国4家银行0.86个百分点,其中摩根大通最低,其不良贷款率仅为0.64%,而中国的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这一指标为1.81%。从拨备覆盖率来看,美国的4家银行整体高于中国的4家银行,其中花旗银行更是达到了267%,摩根大通也达到了229%。除中国银行外,其余7家银行2017年拨备覆盖率均较上年有所提高。

  第三,资本充足情况。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近年来,各行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2017年,除中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外,其他6家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有所提高,其中富国银行高达17%,农业银行相对较低,为13.74%,但均高于监管要求的标准。2017年,除了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指标小幅降低外,其他6家银行的这一指标均高于上年水平。

  2. 主要大型银行经营与盈利情况分析

  第一,市值情况。

  市值是上市公司发行的股份按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股票总价值。近年来,这8家全球主要大型银行的市值均有所回升。2017年,摩根大通蝉联了全球市值最大银行,工商银行一举超越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在8大银行中排名第二。从整体市值上看,美国的银行市值普遍要高于中国的银行。

  第二,总体盈利情况。

  2017年中国的4家银行净利润情况整体上要优于美国的4家银行,其中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最高,若剔除折算汇率影响,较上年提高4.9%。不过,美国于2018年1月正式实施减税,对2017年美国4家银行的净利润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对花旗银行的影响最为显著,因递延税资产规模远大于负债规模而进行200亿美元的资产价值净减计,使得其盈利转为净亏损约68亿美元。

  另外,总资产收益率(ROA)是用来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2017年,这8家银行的RO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中国的4家银行出现连续下降,2017年下降幅度为0.05%左右。同样,受到净利润因素变化的影响,花旗银行隐含的ROA为-0.36%,富国银行的ROA最高,达到1.15%水平。

  第三,利息收入情况。

  2017年,中国的4家银行利息净收入全部高于上年水平,从总量、增长率等横向比较看,也都高于美国的4家银行。2017年,工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超过800亿美元,中国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为520亿美元,为中国4家银行中最低,但仍高于美国的4家银行中该指标最高的摩根大通,摩根大通的利息净收入为501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经济不断向好及美联储年内3次加息的带动下,美国的4家银行净利息收入水平总体表现良好,除花旗银行受信贷成本增加影响净利息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他3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均较上年略有增长。

  实际上,净利息差在实质上反映了生息资产的收益率。在这8个主要大型银行中,富国银行和花旗银行的净利息差指标相对较高。比较而言,农业银行的净利息差在中国的4家银行中最高(2.15%),中国银行最低(1.7%),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水平相当。

  第四,非利息收入情况。

  当前,非利息收入主要源于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这一收入增加通常意味着中间业务和特殊信贷业务的增加,表明其收入结构得到了优化。2017年,美国的4家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相对较高,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这两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比较而言,中国的4家银行非利息收入相对不高。其中,虽然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但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贡献相对较低。近三年来工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也没有大幅改善。这表明,当前中国的4家银行主要获利渠道仍为净利息差,面向多元化业务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

  主要大型银行经营发展特点

  2017年,美国经济实现企稳增长,通胀水平符合货币政策目标,市场信贷需求加大,银行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也进一步得到改善。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总负债规模持续保持稳步增长。虽然中国银行业的总负债规模增速放缓,但是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回归信贷本源的主要趋势。通过对这8家全球主要大型银行近三年经营业绩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银行经营发展的各自特点。

  1.大型商业银行转型求突破

  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主要大型商业银行不再推崇“大的就是好的”的经营理念。在经营压力加大、监管改革深化和金融科技发展的市场背景下,围绕增强资本实力和提高盈利水平的目标,重新调整发展战略,大型商业银行试图通过转型寻求突破。

  近年来,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美国主要大型商业银行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基于各自核心优势和资源禀赋,重新确立了各自发展的战略定位,对于经营发展转型和增强整体竞争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4家银行的转型特点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力图探索轻杠杆、轻资本的模式,专注于核心业务;二是努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从信息技术革新和交叉销售中寻求新的发展动能。

  2. 外部环境对银行业经营业绩影响深远

  近年来,美国银行业逐步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所笼罩的阴霾,经营业绩表现良好,主要得益于生息资产规模提高、息差扩大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等。但是,外部环境变化对美国4家银行的盈利水平影响较大。例如,大规模减税对美国4家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递延税资产和负债估值、境外未汇回利润税负及部分投资价值重估等方面上。从短期看,税改对美国4家银行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的影响较大,而富国银行和摩根大通因递延税负债规模更大而获益匪浅。在境外未汇回利润课税和投资价值重估方面,美国4家银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长期看,根据对美国4家银行的初步测算,税改后商业银行有效税率降幅或为10%,此次税改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就美国银行业而言,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部环境对经营业绩影响的最典型例子是2014年美国4家银行负担了高昂的诉讼成本和监管处罚,这一影响持续了一年半时间,抑制了它们的税前利润增长,对其盈利能力和净利润等都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同样也存在着外部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2017年税率下降,促进了部分商业银行的税后利润增速转正。以农业银行为例,在有效税率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农业银行在中国4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唯一实现营业外净收入正增长。类似非常规的“其他因素”,也成为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3.银行资本实力更加充实

  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等大型银行在此前压力测试中表现不佳,但自2016年中期以来均通过了历次压力测试。伴随着美国4家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减少,资本充足率水平整体有所提升。同时,美国4家银行的杠杆率保持较高水平。2017年,除了花旗银行较年初下降和富国银行有所上升外,其他2家银行的杠杆率均保持稳定。根据美国监管要求,2018年美国银行业杠杆率水平需要达到5%,金融控股集团需要达到6%。

  为应对监管约束,中国银行业自2017年以来通过定向增发、可转债发行和优先股发行等渠道进行资本补充计划,进一步充实资本实力。例如,农业银行在2018年3月12日发布公告称,通过定向增发,拟向7家机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规模不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补充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该申请于5月29日已获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此外,2018年3月,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为中国银行业创新资本工具创造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也可通过创新二级资本工具进一步提高资本补充率水平。

  4.全面规范银行业经营

  从全球银行业发展趋势看,随着2017年末《巴塞尔协议Ⅲ资本框架》最终稿在全球范围的全面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新监管要求不断出台,国际金融监管仍在不断收紧,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本充足率的最低监管要求逐年提高,资本充足率计算口径越来越严;二是境外属地监管标准逐渐提高,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大,尤其在反洗钱方面以及对市场操纵和信息披露等监管和处罚的力度显著增强;三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面临升档的可能,升档意味着补充资本缓冲要求的提高,将接受更为严苛的监管要求,合规成本也将更高。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政策。《多德-弗兰克法案》的实施和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的建立等,提升了美国监管的严格程度。近年来,美国在金融监管上还呈现出新的监管趋势:一是更加注重运用压力测试工具,提升监管的前瞻性和可预测性;二是继续加强反洗钱监管,执法重心对外倾斜;三是加强了对本国大型银行及外资银行的流动性监管,流动性管理按年进行全面监管评估;四是网络安全成为监管新热点,出台了包括针对大型银行的《强化网络风险管理标准草案》等多份网络安全监管规定;五是金融监管加强了对反恐活动的支持,如发布反恐新规,被监管金融机构定期提交董事会决议或者高级管理人员合规性确认调查报告等。

  2017年以来,中国监管机构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采取了从严监管举措,规范中国银行业经营:一是为净化金融环境,启动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了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二是实施资管新规,开启行业统一监管模式;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四是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五是完善存款偏离度管理,约束银行违规吸存、虚假增存行为。

  5.金融科技被广泛实践

  近年来,金融科技已成为全球银行业的一大热词。加大金融科技研发投入,促进新技术应用转化,已成为全球主要大型商业银行的普遍选择。

  美国的4家大型银行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对推动银行经营理念、业务模式、服务方式等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支付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线上渠道和区块链技术运用等方面全面开花,纷纷加大金融科技的实践力度。例如,2017年美国的4家银行联合其他主流银行推出了P2P实时支付网络,打破了多年来第三方支付公司在这一服务领域的统治局面,客户无需新安装APP即可使用,并提供便捷的收付款服务。各自成立了科技实验室,加强对新技术的探索与跟踪。美国的4家银行还与科技公司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战略、业务合作,优势互补,各取所需。例如,摩根大通在2016年启动“入驻计划”,由该行业务专家直接入驻初创企业,双方“肩并肩”开展行业变革创新。花旗银行成立了花旗创投,启动多城市的金融科技加速器,其投资的行业分布于最新的科技前沿领域。

  中国银行业与科技公司主要以战略合作为主,一类是信息与客户共享,另一类是技术与模式协同。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上,中国的4家银行更加注重场景融入,尝试“敏捷开发”机制。在技术应用机制上,从被动应用到引领探索,中国的4家银行均成立了科技实验室。除了工商银行以自主研发为主外,其他3家银行采取了与外部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加大对渠道体系的升级再造,设立了纯线上渠道——直销银行,加快线下网点的转型升级,引入智能化管理机制,实现轻型网点布局。此外,强化在战略、IT架构、机构设置、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再造,培养并建立核心竞争力。

  全球主要大型银行经营发展的趋势与启示

  从全球经济看,经济金融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和分化,地缘局势紧张局面依旧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监管环境趋严态势仍将持续。从国内经济看,经济结构分化,下行压力仍在,严监管依然是今后几年主导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中国大型银行在经营上将面临一些挑战。通过比较8家全球主要大型银行经营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同时可以预测未来全球主流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1.加快银行业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银行业经历了深刻变革,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却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截至2017年末,外资银行总资产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仅为1.32%,发达金融市场中这一指标通常会超过10%。通过加快银行业对外开放,可以增强中国金融系统活力,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拓宽金融市场合作领域,是大势所趋。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全方位的金融开放格局。中国大型银行应把握窗口期,谨慎选择进入行业、业务和客户,加快在全球经营机构的布局。

  2.提高内生发展动力

  强监管,不仅是影响当前银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而且还将演变为一种常态。在强监管约束下,中国银行业难以依靠规模扩张获取发展,这将倒逼银行从增长结构和质量上进行优化,进一步激发银行内生发展动力。中国的大型银行应通过业务、管理和组织方式的转型,重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业务转型应体现在资产由“重”向“轻”、从持有型向交易型转型,由对公业务为主向零售业务转型,渠道由传统网点向智能服务模式转型,围绕优结构、降成本、控风险、增利润做文章。管理转型应体现在经营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服务由分割式向链式管理转型,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做文章。组织方式转型应体现在由块状的组织架构向条线化垂直管理、事业部制转型,由银行控股公司向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转型,围绕提高组织效率、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做文章。

  3.培养新型核心竞争力

  为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寻求发展新动能,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主动借助科技创新力量,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银行培养新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国大型银行应紧盯科技发展前沿,加强技术储备,借助外力做好对最新技术的有效跟踪与应用,重点关注金融科技应用场景,通过业务场景与新兴技术融合,形成产品、服务和价值共创,引领行业创新。加快机制变革,优化集团内部资源配置,调动各节点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加快推进技术架构的改革和研发机制的突破,再造业务流程,释放发展潜力。升级风险控制手段,利用生物识别、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金融生态环境,革新业务发展模式,提升客户服务安全水平,努力降低业务风险。

  4.创新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大型银行应培育更加开放、包容、多元、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提供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土壤,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加大对高端科技等急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升自身科技力量;将优化劳动组合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认识与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有温度、高附加值的综合服务。(本版主持:乐嘉春)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银行卡业务部。本文系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