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的监管差异:美国让投资者自行擦亮眼睛 中国聚焦机构合规
2018-09-17 10:47 文章来自: 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0) 阅读(1795) 评论(0)
本报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金融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正令智能投顾日益成为财富管理领域不容忽视的新崛起力量。

  据美国咨询机构Statista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智能投顾产业的资产管理规模高达2264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70%;预计到2022年,其资产管理规模将高达1.2万亿美元,甚至将取代部分传统财富管理业务。

  随着智能投顾产业快速崛起,相应的金融监管接踵而至。去年以来,中美两国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加强智能投顾领域的监管。

  “整体而言,中美智能投顾的监管侧重点有着很多不同,这不但直接体现了中美金融监管部门对智能投顾产业发展的不同态度,也无形间影响着中美两国智能投顾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征途。”一家国内智能投顾机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

  中美智能投顾监管侧重不同

  所谓智能投顾,主要是金融科技平台根据投资者的个性化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利用云计算、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技术,向投资者推荐最优化的财富管理配置方案与投资组合。

  “在智能投顾领域发展方面,美国一直领跑全球。”上述国内智能投顾机构负责人透露,目前,美国先锋基金智能投顾业务管理着1000亿美元客户资金,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的智能投顾业务资金管理规模也达到250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智能投顾平台管理资金刚迈过百亿人民币大关(不到20亿美元)。

  在他看来,正是美国智能投顾产业发展较早,令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智能投顾产业的监管更加全面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智能投顾平台人士了解到,尽管中美两国均对智能投顾产业进行“牌照制”管理,但两者业务范畴大相径庭。比如美国持牌智能投顾公司可以通过与投资者签订全权委托协议,为他们提供全权委托的账户管理服务——即未经投资者同意,智能投顾公司可以直接按照他们的个性化资产管理,直接对他们账户资产进行投资交易。

  但在中国,这种全权委托式的账户管理服务受制监管政策无法实现。

  “事实上,国内智能投顾平台想要获得上述业务许可,还得按照《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向证监会申请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资格。”一家国内智能投顾平台创始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是,目前尚无智能投顾机构能轻易拿到这块业务资质。

  为此,不少国内智能投顾平台只能通过获得公募基金代销牌照,给投资者提供基金资产配置的便利操作。

  “原先个别智能投顾平台还打算通过地方金融交易所发行资管产品,绕过上述监管规定开展全权委托式的资产管理业务。但随着《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明确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他们受制智能投顾平台身份未定,只能被迫放弃资管产品发行业务。”这位国内智能投顾平台创始人认为,这也是国内智能投顾产业发展速度较美国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从严监管,也有自己的考量。具体而言,美国证监会(SEC)发布的《智能投顾监管指南》延用了《1940年投资顾问法》相关规定,要求每家智能投顾公司必须任命至少一位具备投资顾问知识的专职合规人员,负责平台内部合规管理章程与操作流程的制定和实施。但在中国,目前相关部门尚未明确规定智能投顾平台是否需要建立类似的合规操作体系,这容易导致智能投顾平台在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等问题。

  “不过,这恰恰表明中美两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智能投顾规范性风险的重视度。” 真融宝董事长吴雅楠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美国金融监管部门认为智能投顾的一大监管难点,是智能投顾机构主要采取机器人模型设定调整投资组合与投资模型,不是由人来操作,若照搬以人(财务顾问)为主的监管标准,难以及时发现机器人投顾运作过程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

  在他看来,这驱使美国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调智能投顾机构需加大信息披露力度。此前,美国SEC和FINRA两个监管机构联合发布一份关于包括机器人投顾在内的自动投资工具风险提醒声明,教育投资者在投资前应了解产品相关条款、技术局限、关键假设、个人信息保密性等,并意识到机器人投顾等自动投资工具因潜在的技术局限,可能会提供不适当的投资建议。

  相比而言,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此的监管策略同样“换汤不换药”——按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规定,金融机构委托外部机构开发智能投顾算法,应当要求开发机构根据不同产品投资策略研发对应的智能投顾算法,避免算法同质化;因算法同质化、编程设计错误、对数据利用深度不够等智能投顾算法模型缺陷或者系统异常等问题,导致羊群效应、影响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金融机构应当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强制调整或者终止智能投顾业务。

  “这意味着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智能投顾平台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监管把控,更多聚焦在机构身上,而不像美国更侧重让投资者自己擦亮眼睛。”一家国内智能投顾平台主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

  人机结合方能满足监管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中美智能投顾监管的差异,也与两国智能投顾发展状况不同息息相关。

  当前美国已形成相当成熟丰富的智能投顾模式,分别是一站式智能理财、智能选股荐股,以及围绕资产多元化配置的智能投资。因此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一大监管侧重点,就是针对上述三种不同智能投顾模式开展针对性监管。

  相比而言,国内多数智能投顾机构业务模式还停留在如何生成一个投资组合或投资建议,也没有美国智能投顾平台能获得海量底层资产丰富自身的投资组合,并通过机器人投顾模型及时根据市场变化与投资者个性化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组合调整。因而国内金融监管部门更侧重智能投顾平台的销售对象是否属于合格投资者,能否承受智能投顾平台技术不够成熟所衍生的金融投资风险。

  因此国内多家智能投顾机构人士坦言,未来国内智能投顾的一大监管趋势,就是智能投顾机构未必能直接面向个人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而是向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输出或投资模型设计,由后者向个人投资者提供智能投顾服务。

  “这种做法的好处,一是借助持牌金融机构对投资者风险承受力进行甄别,避免智能投顾机构向投资者提供风险不匹配的投资组合,形成误导销售;二是持牌金融机构也能对智能投顾机构运营风险、投资风险开展有效监管。”吴雅楠直言。在他看来,这也让国内智能投顾产业的发展脉络变得清晰起来,只有风险管理能力出众,针对不同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提供个性化智能投顾解决方案的平台,才能赢得监管部门与持牌金融机构认可,获得生存发展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正当机器人投顾日益兴起之际,不少美国智能投顾平台纷纷“反其道而行”。比如去年Betterment率先推出了人机结合的“混合型”理财服务,3个月后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也推出了一项综合人工理财顾问服务和自动化智能投顾服务的新业务。

  在上述国内智能投顾平台负责人看来,这某种程度也是满足美国从严监管的需要。由于金融市场波动瞬息万变,机器人投顾未必能在任何时刻准确判断未来金融市场变化趋势并提供最佳的投资建议,因此人工协助变得不可或缺,有助于弥补机器人投顾在实际运作过程所面临的很多不足,降低智能投顾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尽管美国智能投顾机构纷纷启动人机结合模式,但国内智能投顾平台对此响应寥寥。”他透露。究其原因,这主要受到平台估值高低的“制约”——若智能投顾平台完全采取机器人投顾进行资产配置,创投机构会认为平台具备金融科技高含金量与轻资产优势,纷纷抬高平台估值进行投资;反之一旦引入人工协助,智能投顾平台就会被视为传统投资咨询机构,运营模式依然“偏重”,导致平台估值被大幅削弱。但是,一个智能投顾平台要想获得长久发展,是以投资者财富安全为重,还是以平台业务模式“轻重”为主,这不但需要国内智能投顾平台做出取舍,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为之提供相应的业务操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