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迈入共享大时代 头部企业定位“链接”战略
2018-10-09 18:48 文章来自:IFTNews 收藏(0) 阅读(1981) 评论(0)
金融产业在“互联网+”的化学反应下,衍生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多种形态,促进了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双向变革。普华永道发布《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指出,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策略也有所 转变,“回归技术”逐渐成为趋势。

  这一变化在今年以来尤为明显。金融科技巨头普遍认同以科技为导向的发展思路,相继实施战略升级、业务迭代,并进行多元化业务布局。

  以科技发展为导向 强化机构合作

  今年9月,京东金融将官方微博、官方头条号更名为“京东数科”,即京东数字科技的简称。这一更名,意味着京东金融的战略将聚焦科技层面。早在今年4月,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就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公开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把资产和资金等一系列金融业务全部转移至金融机构,公司本身将强化科技输出的角色。

  9月20日,蚂蚁金服副CTO、副总裁、首席架构师胡喜也在杭州云栖ATEC峰会上宣布,蚂蚁金融云升级为蚂蚁金融科技,正式全面开放。它将为行业提供完整的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包括容灾系统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如金融安全、区块链等都将对合作伙伴开放。

  不难看出,“科技”、“开放”已经成为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关键词,其战略定位更多地聚焦在“链接”机构与用户。在机构合作层面,已经不止于流量和资金合作,而是走向更深入的层面。

  根据普华永道调查显示,金融科技公司预期未来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领域主要是为后者智能化业务提供决策支持,以及助力后者的中后台自动化、智能化、移动化运营。

  日前,宜人贷与新网银行就达成技术开放和能力共享的共识,将共同推动包括流量分发、数据积累与分析、营销智能化、用户触达等多个业务链条的技术升级。

  近期在港上市的51信用卡也多次公开表示,将强化金融科技运营商概念,加大与银行间的深度合作,提供流量分发、产品设计、风险防控、用户增长和精准营销等层面的服务。据悉,51信用卡与银行的合作模式可分为三类:初阶模式为流量合作,中阶模式为联合产品和运营,高阶模式为联合产品、运营和风控一体化服务。

  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 服务金融创新

  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需要考虑的是,不仅要能满足金融机构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要求,又能提升角色及定位,而不只是技术外包商和实施商。另外,金融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其未来的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完成大数据的深度应用和技术创新。

  以旗下账单管理平台“51信用卡管家”APP为生态入口,51信用卡积累了海量以信用卡持有人为主的高价值用户流量。截至2017年底,51信用卡旗下平台已覆盖超过1亿激活用户,同时沉淀了以信用卡交易记录、银行消费流水等为主的具备高金融属性的海量大数据。

  另据介绍,51信用卡自建的金融运营效率引擎“51CG”、运营管理后台、票券后台、数据报表、外呼系统、营销模型等六大基础设施不仅支撑了公司各项业务的系统化运营和快速增长,也可用于帮助银行进行数据大盘及运营工具打造、针对性产品分析、构建用户画像、生命周期自动化运营搭建、分群用户挖掘及模型分析、多样化营销手段智能匹配等,为其量身打造专业的运营体系,进而实现用户的快速增长和精准营销。

  因此,继流量合作之后,大数据价值的充分挖掘,促使51信用卡近年来实现了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迅速发展成为金融科技代表平台之一。

  而在技术方面,据《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对于目前比较新颖的分布式计算、机器学习类和深度学习类基础平台的掌握与运用依然比较欠缺。

  据了解,51信用卡已率先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金融服务和风控层面,并已经实践验证,有效提升了用户转化效率和精准营销的成果。

  科技的发展为金融产业赋予了巨大的动能,在改变商业模式、用户体验、服务效率、风控手段的同时,也有可能会放大金融风险。因此,合规是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前提,在共享时代,从业者更要严守监管要求,深入防范金融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