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支付系统,以抵御来自区块链和金融科技的威胁
2018-12-09 23:35 文章来自:IFTNews 收藏(0) 阅读(2380) 评论(0)

IFTNews: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宣布决定推出全球支付倡议(GPI)试点服务,旨在与Ripple、摩根大通和Transferwise等机构提供的区块链和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威胁相抗衡。

这项雄心勃勃的试点计划仍处于初始阶段,旨在“构建新的集成和互动服务的基础,该服务将显着提高支付流程的效率,并最终提供给SWIFT网络中的所有1万家银行。”

最近的GPI测试在10月份成功实施,与中国、新加坡、泰国和澳大利亚的银行进行了即时跨境支付。SWIFT希望GPI支付服务能够快速、无缝地完成交易,从而减少延迟和成本,并改善客户体验。

面对区块链的威胁

通过此举,SWIFT将注意力转向遏制基于区块链的金融科技初创企业以更低廉的价格提供同样服务的威胁。其中一个这样的区块链项目是摩根银行间信息网络(IIN)。该组织于去年9月成立,目前拥有会员银行130多家,其中包括萨坦德银行(Satander)和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

IIN声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全球支付过程中的摩擦,使支付更快、步骤更少地到达受益人手中。由于IIN的会员数量仍在增长,它承诺银行能够通过在一个共同分布的分类账上共享信息,迅速解决错误和合规问题。

另一方面,SWIFT的GPI使用了一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该接口允许银行在处理支付之前访问彼此的数据,以验证接收方的账户信息,从而避免了错误和延迟。

SWIFT发布的声明摘录如下:

“与GPI支付完全集成,该服务将促进使用API实时动态的银行间交互,以提高国际支付的可预测性和效率,并考虑使用预测分析。稍后将补充一项后付款调查和对账服务,以便快速解决剩余因素,这些因素通常来自合规或监管要求,这些因素会减缓付款进程。”

GPI预验证服务试点将于2019年初启动,包括摩根大通、巴克莱、中国银行和花旗集团等15家银行。据SWIFT称,这项服务预计将为支付受益人和发件人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使其资金的成本、路径和交付具有高度可预测性。

备注:



SWIFT组织成立于1973年5月,其全球计算机数据通讯网在荷兰和美国设有运行中心,在各会员国设有地区处理站,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15个国家的239家银行宣布正式成立SWIFT,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它是为了解决各国金融通信不能适应国际间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长而设立的非盈利性组织,负责设计、建立和管理SWIFT国际网络,以便在该组织成员间进行国际金融信息的传输和确定路由。

从1974年开始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

1977年夏,完成了环球同业金融电信网络(SWIFT网络)系统的各项建设和开发工作,并正式投入运营。

1977年时SWIFT在全世界就拥有会员国150多个,会员银行5000多家,SWIFT系统日处理SWIFT电讯300万笔,高峰达330万笔。

到2007年6月为止,SWIFT的服务已经遍及207个国家,接入的金融机构超过8100家。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SWIFT信用证是正式的、合法的,被信用证各当事人所接受的、国际通用的信用证,信用证是指凡通过SWIFT系统开立或予以通知的信用证。采用SWIFT信用证必须遵守SWIFT的规定,也必须使用SWIFT手册规定的代号(Tag),而且信用证必须遵循国际商会2007年修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各项条款的规定。在SWIFT信用证可省去开证行的承诺条款(Undertaking Clause),但不因此免除银行所应承担的义务。SWIFT信用证的特点是快速、准确、简明、可靠。

该组织创立之后,其成员银行数逐年迅速增加。从1987年开始,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经纪人、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开始使用 SWIFT。至2010年,该网络已遍布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安全报文传输服务与相关接口软件,支援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支付清算系统。

1980年SWIFT联接到香港。我国的中国银行于1983年加入SWIFT,是SWIFT组织的第1034家成员行,并于1985年5月正式开通使用,成为我国与国际金融标准接轨的重要里程碑。之后,我国的各国有商业银行及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先后加入SWIFT。

进入90年代后,除国有商业银行外,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银行业务的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性银行纷纷加入SWIFT。SWIFT的使用也从总行逐步扩展到分行。1995年,SWIFT在北京电报大楼和上海长话大楼设立了SWIFT访问点SAP(SWIFT Access Point),它们分别与新加坡和香港的SWIFT区域处理中心主节点连接,为用户提供自动路由选择。

为更好地为亚太地区用户服务,SWIFT于1994 年在香港设立了除美国和荷兰之外的第三个支持中心,这样,中国用户就可得到SWIFT支持中心讲中文的员工的技术服务。SWIFT还在全球17个地点设有办事处,其2000名的专业人员来自55个国家,其中北京办事处于1999年成立。

全世界金融数据传输、文件传输、直通处理STP(Straight Through Process)、撮合,清算和净额支付服务、操作信息服务、软件服务、认证技术服务、客户培训和24小时技术支持。

SWIFT自投入运行以来,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务,在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结算,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已成为环球银行金融通信协会的会员。这也就是为什么PP只支持电汇这几家国内银行的原因。

SWIFT的设计能力是每天传输1100万条电文,而当前每日传送500万条电文,这些电文划拨的资金以万亿美元计,它依靠的便是其提供的240种以上电文标准。SWIFT的电文标准格式,已经成为国际银行间数据交换的标准语言。这里面用于区分各家银行的代码,就是SWIFT Code,依靠SWIFT Code便会将相应的款项准确的汇入指定的银行。

SWIFT Code是由该协会提出并被ISO通过的银行识别代码,其原名是BIC(Bank Identifier Code),但是BIC这个名字意思太泛,担心有人理解成别的银行识别代码系统,故渐渐大家约定俗成地把BIC叫作SWIFT Code了。SWIFT是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是一个由金融机构共同拥有的私营股份公司,按比利时的法律登记注册,由会员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协同管理。

SWIFT银行识别代码

每家申请加入SWIFT组织的银行都必须事先按照SWIFT组织的统一原则,制定出本行的SWIFT地址代码,经SWIFT组织批准后正式生效。银行识别代码(Bank Identifier Code---BIC)是由电脑可以自动判读的八位或是十一位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组成,用于在SWIFT电文中明确区分金融交易中相关的不同金融机构。凡该协会的成员银行都有自己特定的SWIFT代码,即SWIFT Code。在电汇时,汇出行按照收款行的SWIFT Code发送付款电文,就可将款项汇至收款行。该号相当于各个银行的身份证号。

十一位数字或字母的BIC可以拆分为银行代码、国家代码、地区代码和分行代码四部分。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为例,其银行识别代码为BKCHCNBJ300。其含义为:BKCH(银行代码)、CN(国家代码)、BJ(地区代码)、300(分行代码)。

(1)银行代码(Bank Code):由四位英文字母组成,每家银行只有一个银行代码,并由其自定,通常是该行的行名字头缩写,适用于其所有的分支机构。

(2)国家代码(Country Code):由两位英文字母组成,用以区分用户所在的国家和地理区域。

(3)地区代码(Location Code):由0、1以外的两位数字或两位字母组成,用以区分位于所在国家的地理位置,如时区、省、州、城市等。

(4)分行代码(Branch Code):由三位字母或数字组成,用来区分一个国家里某一分行、组织或部门。如果银行的BIC只有八位而无分行代码时,其初始值订为“XXX”。

同时,SWIFT还为没有加入SWIFT组织的银行,按照此规则编制一种在电文中代替输入其银行全称的代码。所有此类代码均在最后三位加上“BIC”三个字母,用来区别于正式SWIFT会员银行的SWIFT地址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