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香港金融科技的新格局
2019-05-05 14:33 文章来自:苏宁财富资讯 收藏(0) 阅读(1146) 评论(0)

一个虚拟银行主导的金融科技时代到来了。

在首次发布《虚拟银行的认可》的十九年后,虚拟银行距离真正开业运营只有一步之遥。在追赶金融科技发展的路上,香港选择了以银行和科技的结合作为突破口。那么,被寄予厚望的虚拟银行,能够改变香港的金融科技格局么?

虚拟银行是什么?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定义,“虚拟银行”是主要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的电子渠道而非实体分行提供零售银行服务的银行。

与内地的银行概念相比,虚拟银行可以说是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这三者的交集。

除了需要满足《银行业条例》中的“3亿港元最低缴足款股本”要求,2018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的《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本指出,金管局会优先处理能证明具备以下条件的申请:第一,申请人具备足够的财务、科技及其他相关资源经营虚拟银行;第二,申请人的业务计划是可信和可行的,能提供新客户体验,并有助促进普及金融和金融科技发展;第三,申请人已经建立或有能力建立合适的资讯科技平台支持其业务计划;第四,申请人获发牌后能较早开始营运。

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虚拟银行并没有被要求一个固定的经营模式,监管也鼓励参与者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自行申报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并通过这种方式引入内地最具创新活力的金融科技行业内的顶级玩家。

花费偌大精力,香港为何会有如此举措?

变革中掉队的香港

香港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然而,在近年崛起的金融科技创新浪潮中,香港已经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2018年金融科技全球中心城市报告》显示,综合金融科技产业、生态、监管等因素,香港的综合指数排名全球第十,远远低于纽约(第三)、伦敦(第四)的排名。在中国所有金融科技发展城市的排名中,也落后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端倪:

第一,科技创新支持程度低。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发布的《2017年香港创新活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香港本地研发支出占GDP比例仅有0.8%,远远低于北上广深杭平均5%-6%的水平。与金融科技创业相关的政府资助或拨款申请流程冗长,一旦申请被退回,高昂的时间成本便足以导致创业失败。

第二,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缓慢且不平衡。基础设施上,香港具有齐全的传统金融交易所及金融信息服务公司,但缺乏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基础服务设施;传统金融科技化方面,银行、券商、财富管理等领域科技化程度尚可,居民的金融服务也较为方便;互联网银行/证券/保险方面,互联网证券(无线下物理网点的证券机构,非内地的互联网证券业务)遥遥领先,但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驻足不前;新金融业态方面,第三方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极不发达,消费者更多使用现金、信用卡、八通卡等,网贷、众筹等模式的规模不大。

第三,消费支付仍为线下方式。香港目前仍以现金、八达通、信用卡为主要支付工具,移动支付尚有待发展。根据2018年7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调研显示,用过手机支付的香港市民不到3成,使用者年龄集中在25-34岁,而50-64岁市民使用最少。同时,香港市民过去一年的支付渠道以现金及八达通为主,分别达99%及97%,手机支付只占20%,网络支付也只有13%。

第四,监管环境有待改善。得益于香港发达的传统金融行业,其监管体系也十分完备,但正是由于完善的监管体系,使资本量较少、专注于在线业务的金融科技公司难以满足传统的监管许可要求。同时,监管层认知落后、传统金融势力阻挠等问题都导致了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

虽然存在种种问题,但香港已经认识到,金融科技是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并提出:“在未来十年,金融科技将会大大改变现今的金融服务交付模式,对香港至为重要”。

应运而生的虚拟银行

为了推动银行与金融科技的融合,2017年9月,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表示:“在智慧银行新纪元下,银行业、金融科技界及金管局必须共同努力,改变香港的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香港银行体系达到更高层次的智慧银行阶段,不单纯是锦上添花,而是势在必行。为满足客户不断增加的期望及要求,银行及科技的融合刻不容缓”。

同时,推出了七项举措以加快香港金融科技的发展。包括推出快速支付系统、金融科技监管沙盒2.0版本、引入虚拟银行、推出“银行易”简化监管要求、促进开放API、加强跨境金融科技合作、提升科研及人才培训共七项举措。

逐项来看,快速支付系统(FPS)虽然首创了跨银行、跨电子钱包、跨币种、全天候运作模式,但目前仅支持个人对个人,用户数量、用户习惯、使用频率、数据安全等问题依然掣肘FPS的发展。同时,香港储值支付工具(即内地的第三方支付)目前也仅发放了13张牌照,移动支付接受率远低于内地,创新性、便捷性也远远不如。

监管沙盒升级是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银行易”是对银行用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开放API是打造开放银行的必经之路,利益涉及各方,知易行难。加强合作、提升科研与人才培养是发展任何行业的基础工作,短期并不会产生实际性效果。

七项举措中,虚拟银行牌照的审批制、兼具银行与金融科技的特点,被看做是引入内地极具创新性的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企业的举措。通过资本与技术的引入,带动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的新一轮变革。

那么,已经被授予虚拟银行牌照的四家公司,到底具备何种优势,能够助力香港金融科技的发展。

虚拟银行之特色运营

首先来看四家虚拟银行的股权及运营计划。

(1)Livi VB Limited:中银香港(控股)44%、京东数科36%、怡和集团20%。银行+电商系金融科技+多元化集团的股权构成。Livi VB将依托中银香港的专业银行人才、京东数科的金融科技经验、怡和集团的消费者优势,聚焦未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的“长尾客户”。

(2)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渣打银行65.1%、香港电讯15%、电讯盈科10%、携程金融在港新设公司9.9%。银行+场景提供方+场景系金融科技的股权结构。SCDigital计划聚合电讯盈科的生态和携程的场景等优势发展消费信贷产品。

(3)众安虚拟金融有限公司:众安科技(国际)集团全资子公司。而众安国际由众安科技51%及百仕达49%构成。多元化集团+内地多个互联网巨头持股的金融科技。众安虚拟金融的计划颇有当年小米的味道,与用户充分互动,用户可以参与讨论、设计、开发,打造出用户为中心的产品。

(4)Welab Digital Limited:金融科技集团WeLab(我来贷)Holdings子公司。Welab共经过三轮融资,股东超过40名,A轮包含俄罗斯投资机构DST 创始人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美国ICONIQ资本、中国邮政、红杉资本、TOM集团以及TOM集团旗下的邮乐网。B轮包含马来西亚国库控股公司(Khazanah Nasional Berhad)、欧洲大型银行ING(荷兰国际集团)及广东省政府旗下国有独资企业粤科金融集团等。B+轮新增投资方包含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瑞士信贷、建银国际以及IFC(国际金融公司)。其中,阿里巴巴持股为0.422%,李嘉诚旗下的TOM在线持股为6.757%,富通国际持股为3.263%。Welab作为四家中的唯一香港本地金融科技集团,更多的承载着财富管理类的功能,其计划围绕用户的基本金融需求和财富增值需求,分阶段提供服务。

从以上四家虚拟银行股东及运营计划来看,香港金管局对虚拟银行的多样化进行了充分的考虑。结合虚拟银行的申请要求,已经可以大概描绘出未来能够获批牌照的机构特点。

第一,资本金雄厚。三亿港元只是最低要求,没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很难玩得转虚拟银行,因为新的运营模式是可能导致战略性亏损的。

第二,技术实力超群。金融科技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经济发达的香港缺少的是技术创新的因子,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金融相结合,才有可能诞生世界级的金融科技中心。

第三,具有运营互联网银行或普惠金融业务的相关经验。金管局在申请中特别提到“能够较早运营”,具有相关经验无疑能够抢占先机,取得优势。同时,虚拟银行与传统金融竞争大的公司客户并无优势,服务中小微企业、未被满足金融服务的长尾客户,既是其优势所在,也是监管当局所乐见的。

第四,具有独特场景优势。场景与金融科技结合能够快速的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消费又能够极大的拉动经济、促进就业,同时还满足了监管的诉求。

结合以上特点,金管局能够从几十家申请机构中优中选优。可以预见,虚拟银行将是香港金融科技行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是,即使含着金汤匙出生,虚拟银行也要直面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前行之路多坎坷

香港独特的政治、经济背景,完全不同于国内,金融科技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和内地完全不同。

第一,监管的不确定性。金融科技的诞生就是不断创新、突破监管、监管完善的过程,具有金融科技基因的虚拟银行同样如此。虽然金管局已经表达了对金融科技行业的支持,但是很难判断监管当局对于突破监管的创新之忍受度有多高。

第二,难以突破成熟的金融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香港的传统金融服务非常完善,金融服务也很容易获得。“小额刷八达通,大额刷信用卡”的支付理念也已经根深蒂固。想要推广新的模式,既非容易之事,也非一天两天之功。

第三,安全性问题。数据可以说是金融科技的能源系统,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对比内地,香港对于服务过程中的安全、隐私等问题更加看重。已经习惯于在内地玩“默认条款、价格补贴”等游戏的金融科技企业,必须要面对“更加严格的保护用户数据安全”这一难关。FPS的安全问题便是前车之鉴。

除了上述几个问题,本地化竞争、人才引进和培养、人口规模等都是未来长期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以虚拟银行撬动金融科技的发展之路绝非坦途。

虚拟银行发展之注意事项

毫无疑问,虚拟银行在香港是一种新的业态,其发展的示范效应对于香港极为重要。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监管体系下的合规运营。内地的金融科技行业是在快速的、不健全的监管环境下发展起来的。香港则不同,虚拟银行牌照在申请之初就已经做好退出的准备,其监管严格程度比传统银行有过之而无不及。金融科技广泛应用的零售金融(2C)领域,反洗钱、数据隐私和系统安全等也是更大的挑战。

第二,用户教育可能比单纯的市场推广更加重要。成熟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使得消费者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机会成本)去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因地制宜的去教育和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推广模式。毕竟,用虚拟银行运营的新模式带来的客户将不仅是新客户,更是忠诚客户。

第三,对于监管来讲,适当的宽松既利于创新又利于安全。一般的传统金融模式下,便捷(用户体验)与安全是互为矛盾的,但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的发展,使安全和便捷可以同时提升,面对虚拟银行等新业态,监管应该持更加包容和学习的心态,去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虽然香港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中稍稍落后一步,但金管局“迈入智慧银行的七项举措”已经表明了对于金融科技大力支持的态度。对于香港当局,虚拟银行被寄予厚望——增强市场活力,带动本地金融科技发展。而对于有野心进军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头来讲,虚拟银行是一个绝佳的跳板。

但无论怎样,带给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活力不会变,逐步改善金融科技落后的局面不会变。

而这,对于香港或许已经足够了。

(本文来自于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