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小微ABS受捧背后银行的转型路
2019-07-31 16:34 文章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0) 阅读(1655) 评论(0)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金字塔基”,但它们所获得的金融服务难与其重要地位匹配。尤其一直以来小微企业几乎与直接融资市场绝缘,仅靠传统信贷一条腿走路,是其融资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当然,以小微企业自身的信用评级绝无可能达到发债要求。所以,引导它们参与直接融资市场,资产证券化(ABS)应是最具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之一。



2018年6月2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及多条鼓励小微企业证券化的意见,如:将小微企业贷款基础资产由单户授信100万元及以下放宽至500万元及以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盘活的小微企业存量贷款,在考核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时可还原计算;将金融机构持有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情况纳入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内容。

这一政策快速得到了市场响应:2018年10月至今,泰隆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相继发行了7单微小企业贷款ABS,发行金额合计173亿。

细窥上述小微ABS乃至整个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提速和扩容,可以洞见其背后的多赢:宏观层面,信贷ABS可以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对小微领域的支持;小微企业可借道于此拓宽资金来源、降低融资成本;而商业银行则通过资产证券化对信贷资产做减法,来缓释表内业务风险、提升自身流动性管理,从而以更稳健的经营方式,实现从资产持有型向交易服务的迭代转型。

中小银行逆袭抢跑

纵观前述各家机构小微信贷ABS的展业情况,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股份行、城商行乃至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先于国有大行们,成了最先站上起跑线的人。

原因不难理解。在“一二五”的监管政策背景下,国有大行们小微信贷额度充沛且占尽低资金成本优势,可以说相比“粮草弹药”,它们缺少的反倒是优质小微客户。而中小银行则深耕小微多年,不缺优质客群,且手握大量小微企业信贷资产,在经营资源相对有限的大环境下,有足够的内生动力,将持有资产推向直融市场。

以浙商银行这家连续发行过两期小微ABS的股份行为例。首先,该行自2006年起即在小微金融精耕细作,截至今年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逾1500亿元,不良率仅为1.06%,规模占比及资产质量水平在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均居前茅,为其开展小微ABS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产基底。其次,该行在2008就发行了首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浙元2008-1中小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是市场上较早开展证券化业务的银行;其后该行还曾以对公贷款、信贷资产流转、商票等基础资产,尝试过多类型ABS业务,经验丰富。

再者,从该行这两期小微ABS最终发行的利率看,旭越2018-1的价格比招行的同类产品低25bp,旭越2019-1对比建行同一天发行的小额分散类资产仅高出5bp,可见通过发行“破产隔离”属性的ABS产品,能降低自身融资成本、缩小与大行的信用利差,“逆袭”的意义不言而喻。

资产证券化方兴未艾

事实上,不仅小微ABS,近年来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迅速。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萌芽于上世纪90年代,但帷幕正式拉开已时至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的颁布。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试点工作一度停滞。直到2012年才得以重启。2014年底,银监会将业务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取消了额度限制,至此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和产品种类双双“井喷”。

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等日前联合发布的《2018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2.01万亿元,同比增长36%;年末市场存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增长47%。

在总量扩张的同时,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产品领域创新也不断。

万得数据显示,2018年建行作为发起机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数量和金额均居市场第一,信贷资产种类涵盖个人住房贷款、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等。

招行专注零售资产证券化市场,覆盖信用卡、房贷、车贷、消费贷各类零售资产。其“和享2016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为发国内首单采用循环购买且完全出表的信用卡账单分期证券化产品。

同期交易商协会主管的企业ABN市场也迎来了快速增长,万得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ABN发行量超过1200亿元,增幅超过100%,浙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开展业务量排名前三。2019年上半年ABN发行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业务量排名前三位的银行则分别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浙商银行。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从2015年以来每年持续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浙商银行,在去年运用“应收款链平台+证券化”模式、以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发行的国内首单区块链应收款ABN“浙商链融”。截至6月末,该产品已累计发行8期,金额合计46.36亿元;而这背后,则是该行近年在公司业务领域通过推广池化融资平台+应收款链平台,盘活企业账上的闲置积压资金,提升企业财务资源配置效率和流动性的颇丰建树。

市场“井喷”也与多重利好政策密不可分。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证监会及交易商协会等先后发布七大利好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积极运用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极大地支持和规范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

转型之路:从资产持有到交易服务

之所以近年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备受政策提倡、机构追捧,是因为在当前政策和经济环境下,它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稳健经营和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在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多重身份广泛参与其中。

首先,商业银行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机构,提供了较为庞大的基础资产规模(约占全市场资产证券化规模一半)。随着“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商业银行非标资产配置规模将逐步下降,表外业务规模下降。选择标准化途径包装表内资产进行转出,无疑是商业银行下一步经营的重要选择。借道资产证券化进行存量信贷资产出表,能让商业银行加快资产周转、腾出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重塑资产负债表,从而进一步释放银行“产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以工具创新来贯彻“敢贷、愿贷、能贷”。

其次,商业银行也可以作为投资机构与服务机构,参与各类ABS产品的发行和交易。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各类ABS产品投资,可促进两市场互联互通、完善ABS产品估值与定价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此外,管理基础扎实、业务经验丰富的部分商业银行还具备全方位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潜力,未来或将在担任ABS的承销商、管理人、投资人等全方位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多元化的角色有利于其进行服务转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近年来,包括前述建行、招行、兴业、浙商在内的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以及部分领先城商行均在其经营理念中提及向“交易银行”转型。

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把信贷资产推向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无疑是向“交易银行”转型的重要方式。“转化风控技术和基础资产运营能力,获取经营资源和融资条件,进而释放银行生产力”的业务本质,和交易银行风险权重值较小、风险资产占用较低、智力服务附加值高的属性高度契合。可以预见,在现代商业银行从资产持有向交易服务转型、从而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资产证券化业务或是重要引擎;显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努力将自身发展的“增速换档”与之进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