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9发布 金融科技从5个方面应用到保险业
2019-12-19 20:45 文章来自:凤凰网财经WEMONEY 收藏(0) 阅读(913) 评论(0)

WEMONEY讯 12月19日,在2020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9)》(下称“报告“)。

报告包括了四个篇章,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金融科技创业应用与实践、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践,以及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趋势。

近年来科技和互联网巨头跨界进入保险业,保险科技也是论坛上备受关注的话题。报告提出,金融科技在人身保险的应用和实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改造升级传统产品。比如应用可穿戴技术,及时监测被保险人的生理数据,并能通过智能手机提供建议,提示被保险人防范健康风险,降低赔付率。

第二,通过场景化实现营销。借助场景开发大量小额、高频又带有情感关怀的保险产品,激发用户分享和传播欲望,让用户切身体会保险带来的保障红利。

第三,提供碎片化产品。在数字保险时代,了解客户的消费选择成为保险公司开发产品的第一步,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保险需求成为众多保险公司发展的方向。

第四,打造专属定制化产品。同质化常规产品已经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优势,在细分市场和充分了解目标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与第三方平台深度合作,打造专属定制化产品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第五,延伸产业链布局,接入相关服务领域。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已进入爆发性增长的阶段,作为产业链的延伸与融合,保险与医疗的合作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行业层面,仍在不断推进。

金融科技应用到保险创新有什么挑战? 报告指出,挑战包括管理和应用两方面。

一是在管理的挑战上,保险数据已经涵盖了消费者出行、购物、医疗等方面的信息,这些数据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容易招致不法分子对数据的违规收集和使用。

二是在应用的挑战上,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在保险行业的应用目前也比较初级。区块链技术进展仍然缓慢。受限于科技成熟度,保险科技在行业内的应用仍然有很大空间。

此外,报告提出,截至2018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增长至8.45万亿元,市场渗透率为22.36%,预计到2020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届时渗透率将达25.05%。从渗透率判断,中国消费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报告指出,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包括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其中,银行消费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信用卡、汽车贷、小额消费贷、直销银行的消费贷等,近些年,银行也开始探索开展小额消费贷业务,满足包括装修、旅游、教育等多种消费场景的消费需求,进行零售转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行业巨头占行业较大份额;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参与主体主要包括综合电商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小贷公司等,典型的综合电商平台的消费金融产品以“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微信钱包”为代表。

展望2020年,报告提出,金融科技发展“双稳”结构基本成型,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系统更加健全,金融科技底层技术融合加快,区块链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期,生物识别技术的金融安全保障作用更加凸显,构建开放银行体系的探索和实践更加多元,“中台”战略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实施,互联网企业“去金融化”趋势更加明显,监管科技的主导角色强化,中国版监管沙盒模式逐渐成型。(WEMONEY 曾仰琳/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