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区块链金融场景须回归“第一性原理” 访兴业银行信息科技部数字卓越中心主任叶博宇
2020-01-18 14:49 文章来自:中国经营网 收藏(0) 阅读(1823) 评论(0)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作为一项被认为将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新技术,区块链已成舆论焦点。

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会议指出,2020年要加大金融科技监管力度,出台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系列监管规则。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成为助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引擎,而区块链是金融科技创新的方向之一。

在新的形势下,区块链技术在银行的创新和实践有哪些?区块链未来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落地,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兴业银行信息科技部数字卓越中心主任叶博宇。

叶博宇认为,目前区块链在技术上仍存在一定的瓶颈,这制约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运用,而且多数商业银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回归‘第一性原理’,从区块链本质出发,不局限于区块链技术本身,在适合的业务场景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真实的痛点,才能体现区块链的真正价值。”

助推金融业务变革

《中国经营报》:随着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以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和技术背书等特点,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区块链将给当前的金融模式带来哪些影响和变革?

叶博宇:近年来,以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由于在解决信息不对称、中介机构的中心化与“信息孤岛”等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区块链正在深刻影响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变革。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统一信用标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往往因财务不透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出现融资难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改变银行传统业务模式,通过建立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破除信息不对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是简化审核步骤,提高审核效率。区块链上存储的数据不易篡改且可追溯,确保了信息的共享与安全,节省了在客户身份核验、资金流向监控等环节耗费的时间与精力。

三是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清算支付一体化。区块链利用分布式账本和共识算法等技术保证业务各方的账本完全一致,可以省去传统的多方对账,简化业务流程。同时,区块链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将清算业务转为实时开展,从而实现清算支付一体化,大大降低清算业务的运营成本。

《中国经营报》:目前,兴业银行尝试将区块链融入了哪些业务场景?未来会推进区块链在哪些业务场景的落地?

叶博宇:我行很早就认识到区块链将给金融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从2018年便开始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应用,目前主要在供应链金融、电子合同、资产证券化、区块链发票等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

未来,我行将积极与各类核心企业共同探索适合企业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并不断探索区块链在数字存证、数字票据、信息共享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经营报》:兴业银行为发展区块链技术,在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等方面做了哪些安排?

叶博宇:我行于2018年特别设立了区块链新技术开发应用与孵化团队,专注于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并逐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字存证、电子票据、支付结算、数据共享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未来我行将继续加强区块链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培育具备金融行业区块链新技术领军人物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金融应用挑战尚存

《中国经营报》:商业银行布局区块链业务时,除机遇外,是否也面临一些痛点?主要的挑战来自哪些方面?

叶博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挑战。

第一,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区块链本质是为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一种新思路、新理念。只有回归“第一性原理”,从区块链本质出发,不局限于区块链技术本身,在适合的业务场景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真实的痛点,才能体现区块链的真正价值。

第二,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业务侧重点及交易信息的共享意愿不同,使商业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很难达成联盟。

第三,区块链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商业银行在尝试和推进区块链应用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尺度和边界。作为天然的风险厌恶者,银行对待新兴的技术偏谨慎,这也为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推广造成一定障碍。

《中国经营报》:目前金融机构在区块链领域比较谨慎,除了监管因素外,技术方面是否也存在瓶颈?银行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

叶博宇:结合我行在区块链技术方面的探索实践和业内研究情况,我们认为区块链目前确实在技术上仍存在一定的瓶颈,这制约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运用。

首先,作为一项新技术,区块链在安全性上仍存在一定的风险点,包括点对点网络的安全稳定风险、共识机制的交易回滚风险、交易数据的信息安全风险、信用的技术背书风险、可扩展应用的安全漏洞风险等。面对银行这样对安全要求非常高的企业,区块链能否经受真正的考验,还有待时间检验。

其次,区块链技术在节点规模、性能、容错性三者之间难以平衡。比如,比特币采用的PoW(工作量证明)共识算法,虽然在节点规模和容错性上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其交易效率非常低,比特币网络理论上每秒最多只能实现7笔交易,这样的性能显然无法满足很多金融业务的需求。而基于拜占庭类共识机制的算法,虽然性能有较大提升,但是当节点数量超过一定规模后,性能也会迅速下降。

再次,区块链底层技术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银行在选择区块链技术的时候难以确定安全性、稳定性和性能。此外,多种区块链底层技术之间难以跨链互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合作和场景拓展。

最后,区块链链上数据与链下信息的一致性难以保障。区块链技术只能保证上链以后的数据可信,对于上链数据本身的真实性,需要采取其他方案来保证。

基于此,我们建议银行一是通过零知识证明、多方计算、差分隐私、全同态加密等隐私保护方法在区块链领域的构建与部署,以及强化智能合约的形式化验证等手段,提升区块链系统隐私保护能力,减少区块链技术带来的风险;二是通过合理的技术架构设计,控制区块链的节点规模,对不同类型的参与方进行分层接入,从而在规模、性能、容错性三者之间取得平衡;三是尽快推动统一行业区块链技术标准,同时继续研究如公证人机制、侧链、哈希锁定等跨链技术,确保不同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应用平台能够互联互通;四是结合其他的新技术,如物联网、5G、AI等,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上链数据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