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付振奥:金融科技促进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思考
2020-02-11 14:19 作者:金融电子化 付振奥 收藏(0) 阅读(2507) 评论(0)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金融业务,提升了金融效率,驱动了金融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定义金融科技为“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体现出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特征。

金融科技在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金融科技时代与时俱进,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能力、进行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基层人民银行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目前,得益于我国全面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金融科技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充分展现其便捷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优势,提升了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

1.金融科技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应用完善了信用评价体系。当前,我国线上消费群体规模庞大,公民在互联网的行为数据被相关平台记录、存储。通过筛选这些行为数据,整合、处理和分析与信用评价相关的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刻画公民的个人信用状况,对比传统征信仅能获取信贷记录、收入状况和历史履约情况等有限信息,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模型数据获取渠道丰富,数据维度多样化,提升了信用评价的有效覆盖面,补充、完善了征信体系。

2.金融科技丰富电子支付场景

依托我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广阔的市场和庞大的用户体量,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日趋成熟,围绕第三方支付、消费者及商户打造的扫码、指纹识别、语音识别、NFC等支付手段的应用,简化了支付流程,缩短了支付时间,突破了传统金融的地域界限,促进了交易场景动态化。

3.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金融科技通过技术发展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拉低了金融服务消费门槛,优化了用户体验,提升了金融效率,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客观上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渗透力和普惠性。近年来,国务院、人民银行及其他部委连续出台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普惠金融布局,我国数量庞大、地域分布广、难以被传统金融服务覆盖的农村贫困地区人口,依托金融科技开发了扶贫贷款、移动支付等创新型金融服务,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一大批具有普惠性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拓展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4.金融科技助推消费金融繁荣

消费金融因其风险小、流动性强、收益率高等优点成为金融机构零售业务重点关注的领域。依靠日趋完善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消费者行为数据背后蕴含的消费需求,不断丰富消费场景,细化金融产品服务对象,拓展面向普通居民的金融服务,不仅满足了长尾客群的金融服务需求,还带动了金融机构和线上、线下各类企业、平台的深度合作,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构建具备用户黏性的消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了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

金融科技在基层人民银行监管应用中的不足

当前,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不断提升自身金融服务能力,推动了金融创新,与此同时,基层人民银行亟需通过金融科技升级监管工具,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1.存在数据孤岛现象

金融科技时代,数据是核心资源。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监测的数据维度、时效性均存在较大不足,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难以检验。一方面,金融科技巨头凭借其在互联网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大量行为数据和金融消费数据,产生数据寡头,带来数据垄断。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出于保护商业秘密或降低数据整理、处置成本等原因不愿共享自身数据,而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对接的渠道仍然有限,产生数据孤岛现象,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对辖区金融运行数据的掌握程度有限。

2.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足

金融机构已普遍将金融科技应用于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比较而言,基层人民银行的监管报告、数据报表的收集仍普遍依赖纸质文件和电子表格,尚未全面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监管数据的辨伪识别、分析处理和整合归纳能力,在金融监管的效率和科技含量等方面落后于金融市场。

3.风险预警速度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融机构积极捕捉用户的新需求,加快应用场景和金融产品的更新速度。在改善了用户体验的同时,存在的漏洞和风险的可能性加大,而当前部分金融业务网络化的特点导致风险传播速度加快,负面影响放大,对基层金融监管的挑战进一步加剧。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快速感知潜在的风险隐患,凭借传统的监管方式势必影响风险识别的实时性、准确性,造成风险处置滞后。

4.信息安全事件影响加大

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建立在数据真实可靠的假设之上,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缺乏低成本、快速鉴别虚假错误数据的手段,虚假错误数据进入数据分析体系可能导致错误的预测和决策,随着数据规模的增大,这种风险带来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此外,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相关数据使用机构通过数据操作、管理技术可以轻易获取用户大量私密信息,这些数据如果不规范使用,就可能泄露用户个人敏感信息。同时,数据安全隐患还可能来自网络攻击等方式。

5.监管人才队伍结构单一

当前金融机构相关部门人员结构显示依托金融科技发展的金融业务需要大量技术和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同理,基层人民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加强金融监管能力,也需要复合型监管人才。如监管规则的代码化需要将基于文本的金融监管规则转换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数字特征,风险预警指标的设置和描述需要兼具金融监管专业性和技术实现的可行性,监管一线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提取和整理能力以及准确从系统的角度描述监管目标和需求的能力。目前,基层人民银行监管队伍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复合型技能储备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人民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提升监管能力对策

1.重视数据资源,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

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基层人民银行应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获取金融机构相关运行数据,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数据资源共享,做好数据收集、辨伪和清洗工作,探索应用有效的数据分析技术和模型及时发现、预警、处置金融风险和隐患,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算法等先进技术构建金融体系风险模型,及时发现并掌握银行之间及银行与其他金融主体之间深层次的金融关系,快速识别风险可能爆发的地域和行业等要素,预判风险传播的关键链条和路径,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针对性地阻止风险恶化。打破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基层人民银行逐步具备智能化、动态化的监管能力。

2.通过金融科技推进“穿透式”监管

基层人民银行可以探索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强化“穿透式”监管,建立适应金融业发展和金融风险防控的长效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手段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和最终投向等各环节穿透连接,注重对金融集团关联方之间的资金往来、负债和治理结构等关键要素的关联审核,汇聚全链条数据判断业务属性,准确识别真实风险,提升监管效率。

3.加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

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是金融业务平稳开展的基础保障,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性支撑地位。基层人民银行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发布,及时通告网络安全风险预警信息,指导、协调辖区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金融网络安全风险,督促辖区金融机构落实网络安全防护要求、保障网络安全防护基础投入,提升辖区金融机构应对重大网络安全威胁、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金融业务连续稳定运行。

4.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壮大基层监管力量

金融科技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和科技的专业性逐渐融合,基层人民银行监管人才队伍应与时俱进,不仅精通金融业务,还应深刻理解科技在金融监管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熟知监管法规,还应对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和技术保持足够的敏感。金融和科技专业人才在监管一线加强协同合作,形成顺应金融科技发展的人力资源合力。加强人民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及新兴金融科技企业的人才交流学习,打破业务和技术的壁垒,培养和发现具有复合型业务能力的监管人才,加强基层人民银行人才队伍建设。

(本文作者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