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部署创新链 布局产业链
2020-04-30 14:03 文章来自:人民政协报 | 作者: 张连起 收藏(0) 阅读(15306) 评论(0)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倡导产业链内在、自生性的生成和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全球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经此一疫,可能引发世界格局、全球供应链以及中国经贸和产业布局的变化。我们将面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产业链供应链、不一样的中国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倡导产业链内在、自生性的生成和发展。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看,消费需求与产业生命周期规律、产业上下游组织关系、产业配套性等是决定产业链形成与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产业链的平稳发展与提升依赖于消费需求的扩大、产业生命阶段的合理演进、产业上下游组织稳定关系以及产业配套的完善性。通过消费升级促进产业链的升级是可预期的结果。

经此一疫,如何更好发挥政府政策作用再次成为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消费需求、产业生命阶段、产业上下游关系以及产业配套等决定性内因能对产业链升级动态调整的,都交给那些决定性内因来处理;而决定性内因不能或较长时间内来不及发挥作用的,应通过政府政策的实施来完成。政府政策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补充、辅助功能。

经此一疫,要主动适应疫情带来的生产、流通、消费模式变化,加快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强数据标准统一和资源线上对接,推广应用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储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供应链即时、可视、可感知,提高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和协同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搭建技术水平高、集成能力强、行业应用广的数字化平台,开放共享供应链智能化技术与应用,积极推广云制造、云服务平台,赋能中小企业。

经此一疫,要积极促进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支持外贸、外资、商贸流通和电子商务企业,加强与贸易伙伴的沟通协调,着力保订单、保履约、保市场,全力支持外贸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要订单,促进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加强在重大项目中的协同与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探索建立高效安全的物流枢纽和通道,优化、整合境外分销和服务网络资源。稳妥有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优化国别产业布局,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带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进一步提高供应链全球化能力和水平。

经此一疫,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贫困地区延伸,因地制宜助力脱贫攻坚。聚焦重点帮扶领域、优势特色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着力加大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贫困地区农产品、中药材、矿产、生态等资源市场开发力度,带动贫困地区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增强贫困地区经济“造血”功能。加快构建集智慧农业、电商平台、智慧物流为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经此一疫,越来越多的国家会把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为重大系统性风险应对战略。科技“逆全球化”趋势可能更加凸显。一些主要经济体显著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干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链条缩短的趋势进一步加快。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领域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抗疫产业链供应链。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新基建按下快进键。由于传统基建存量基数较高,对经济增长拉动的边际效应递减,而新基建处在起步阶段,在稳增长、稳投资、稳就业等方面大有可为。与其说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毋宁说新基建是实现数字经济转型的关键支撑。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互融合,必将形成各行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和技术底盘。

突如其来的疫情,客观上将在线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需求催生出来,也倒逼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进度。向新基建投资聚焦发力,既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也要探索完善商业模式,减少巨额投资带来的风险;既要关注下游应用的开发,也要重视全产业链及产业生态构建;既要加速建设,也要注重统筹,避免重复建设、产能闲置。

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危机,我们要不慌不躁、戒慎恐惧,保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稳定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竞争力,提高国内产品的替代率,构建满足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更具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中高端制造和生产性服务差异化集聚的城市群,建立科技创新驱动的新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厚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建立与全球产业体系紧密对接的产城、产创、产智、产融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赢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际拔河”。(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