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金融峰会透露重要信号(三)金融科技或再遭遇强监管 风口会否即将消逝?
2020-10-27 11:15 作者: 财联社 姜樊 收藏(0) 阅读(1438) 评论(0)
从野蛮生长走来,金融科技如今在后疫情时代,无人质疑其在支持经济复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监管层却正在思考,金融科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其未来的监管思路。

  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金融科技俨然成为监管人士、各界学者讨论的重点话题。于功,央行副行长范一飞认为,当前数字经济好风正劲、表现抢眼,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数字新业态新模式迅速“补位”,在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复苏、支撑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与新优势。”

  于忧,不少业内人士直言,金融科技发展速度之快,当下的监管是否能够管住其风险?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认为,当前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给监管带来六大新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部分新业态、新模式在功能和法律界定上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划拨到已有业务类型、纳入现有监管框架。

  实际上,针对金融的创新监管,正在逐步趋严。财联社记者获悉,央行等部门也正在抓紧建立一套顶层政策体系,将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起来。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金融科技将会再度遭遇强监管?金融科技的风口会否即将过去?

  金融科技风口正盛 风险悄然蕴藏其中

  从2012年前后,互联网金融就已经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虽然曾经P2P惨烈收场,但脱胎于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科技如今却依然风口正盛: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等多家金融科技巨头即将登陆科创板,也让A股市场再度迎来久违的欢腾。

  金融科技风口为什么依然强盛?范一飞的演讲或可窥见一斑:数字要素激活实体经济的源动力,数字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数字合作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金融,也就是金融科技,更能够扎根实体经济,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而后者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科技的风口正盛,就算是传统银行也必须拥抱互联网。”一位金融科技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从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来看,很难真正触达到产业当中,触达到长尾用户。这导致此前这些金融机构在做普惠金融时频频碰壁,这需要金融科技进行辅助。而金融科技如今已经不再是原先单打独斗或者简单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1.0时代,现在的金融科技,更讲求的是生态场景的建设,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建生态,互为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下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宣布更名,并称均已回归科技本源。但是与普通科技企业不同的是,金融科技的本质仍然是金融,而其科技也必须建立在金融应用的基础上。而这也是金融科技公司普遍持有大量金融牌照的原因所在。

  “虽然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声称自己是科技企业,其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也是科技方面,但其实无法特别分辨的清楚,哪些业务是纯金融业务,哪些是科技业务。”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科技的业务往往是依托金融业务而来,如果没有金融业务,其科技也无立足之地。

  然而,风险也正在这样的过程中聚集:一些互联网巨头已经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而在此前无监管的情况下,隐匿架构、逃避监管、关联交易等问题屡见不鲜,监管也多次喊话交叉风险的存在。

  范一飞此前表示,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混业经营更加普遍,多种业务交叉融合,导致风险交织复杂、难以识别、外溢加剧。从传染性来看,不同业务相互关联渗透,跨界混业更加明显,单个市场风险可能沿着资金链、担保链扩散到多个市场,越界传染性提升。从传导性来看,业务流转变为信息流打破了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个别机构风险在“蝴蝶效应”和“羊群效应”叠加作用下迅速外溢,风险传播速度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从隐蔽性来看,一些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粉饰包装,增加了金融监管界定和识别的难度,使风险隐蔽性增大。

  再度喊话风险 监管会否持续强监管?

  在此次外滩金融峰会上,监管层人士再度将目光聚焦在了金融科技未来的风险之上,这也让不少业内人士看作是未来监管或将持续趋严。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在会上表示,应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同时亦要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疫情倒逼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传统金融业态正被重塑。任何事物都利弊相生,具有两面性。”邹加怡认为,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在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金融可及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安全的挑战。

  而肖钢也表示,面对数字金融监管要坚持风险和技术“双导向”。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监管,肖钢认为要从四点思路出发: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完善金融业务监管体系、培养壮大金融创新人才队伍、大力运用监管科技。还要要建立一套适配、有效的创新型数字金融监管框架,需要在原有监管框架基础上,形成“双导向、三支柱、多元共治”的新体系。

  这是否以为着未来金融科技将持续被严监管?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金融科技的严监管已经成为新常态。对于金融科技,早期有些风险还看不准,业态也不明确,所以政策不能出的太早。但如今在金融科技各种业态、各种模式基本定型的情况下,金融科技政策也就能够逐渐推出。

  此前,陆金所控股首席执行官计葵生在公开演讲时也表示,金融科技发展呈现严监管、结构调整和技术迭代三大趋势。一是金融科技将迎来严监管,未来的监管标准要求将越来越高;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在未来几年将有比较大的变化;三是科技对金融的影响将加快,未来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应用,将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前中后台带来巨大变化。

  此外,监管部门正在围绕金融科技酝酿制定一系列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包括银行卡受理终端等多个与人民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相关的行业制定技术标准,部分标准已经发布。

  风口未尽 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仍需建设

  严监管之下,也有业内人士担忧,创新会被扼杀。正如以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联合主席身份在外滩峰会上演讲的马云所言,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而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监管也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监管,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开展了监管沙盒的试点,并针对当下诸多新技术进行监管测试。以上海为例,在首批试点中纳入了8个项目,其中就涵盖了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更注重行为监管。”董希淼表示,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2019年12月在北京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经过近半年的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借助监管科技,引入“监管沙盒”,有助于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

  董希淼预测,未来,金融科技监管的重点或将围绕三个方面继续推进。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技术运行过程中的法制化、规范化;二是借鉴“监管沙盒”创新式监管模式,测试最佳监管途径,也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空间和制度保障;三是深度运用监管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使监管能力和监管方式与金融科技发展相适应。

  实际上,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也曾公开表示,未来,中国应对当前的经验教训、市场观察、技术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同时发展出一条既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又可以保持系统连续性,防止出现大规模风险,防止出现大规模欺诈的独特路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此外,不少专家学者也认为,当前金融科技虽然面临强监管,但是其风口并未过去。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2020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金融科技发展的主体是产业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巨大。而数字化平台下的非银金融机构,最合理、最有前途的模式是互联网或物联网形成的数字化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与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相结合的产业互联网金融平台。

  而范一飞也表示,未来还要统筹布局新基建金融工作。在练内功方面,积极建设设施先进、信息广聚、服务高效的金融数据中心,加快优化金融业灾备布局体系,稳妥推动传统技术架构向开放型、分布式方向转型升级,为金融服务筑牢“数字底座”。在助产业方面,围绕新基建资金需求优化信贷模式,通过债权股权、供应链金融、“融智+融资”等方式丰富资本市场工具,延伸服务新基建的业务链条,有效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