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金融科技之风 银行探索小微企业融资破局之道
2022-07-28 10:00 文章来自: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马梅若 收藏(0) 阅读(7142) 评论(0)
无科技,不金融,这已渐渐成为各界人士共识。近年来,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从星星之火到百舸争流、从基础支撑到驱动变革,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作为金融业的主要力量,我国银行业机构也在金融科技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各家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是如何发力的。

  百花齐放

  围绕场景和业务不断创新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业务人员对记者表示,金融科技可帮助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财务不透明,抵(质)押品少,很难满足贷款门槛。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难题,操作成本高,银行风控的评估难度大。此外,虽然现在社会信用体系在逐渐完善过程中,但国内担保体系相对比较滞后,客观上加剧了整个小微企业融资的困境。”他解释说,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小微企业带来了新契机,可显著降低小微金融服务成本。同时,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多维度评估企业,更好地识别风险。

  这位负责人举例,区块链技术可让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数据打通,而物联网、卫星遥感等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可打破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难题。

  不过,他也提醒,利用科技推动小微企业发展创新绝非单纯的“就技术论技术”,最关键的是技术要与业务融合,赋能业务发展;此外,他还表示,要推动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把数据技术和风控技术植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好识别风险,让数据产生更好价值。

  对此,北京联合大学教授赵睿也认为,下一步,结合不同场景开发差异化金融产品很重要。她表示,除了一些地方性银行根据自己的区域特点开发特色产业贷款,目前各个银行的小微金融产品差异度较小。她建议,银行应该更多围绕场景进行开发,有针对性地提高产品的差异度。随着越来越多差异化数据进入系统,后台技术也能不断完善,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

  实际上,金融科技的相关技术已经渗透到普惠金融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中。某大型国有银行金融科技专家介绍了各类风控技术在普惠金融客户信贷准入、甄别、评价、授信、贷后以及催收等环节上的应用以及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智能风控上的一些探索。他表示,在大数据方面,如美国的富国银行大量引入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工商法院提供的信息、客户社交关系信息、客户消费信息等进行信用评级。花旗银行通过基于“混沌理论”“地震预测”等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风险预测。平安银行通过微表情技术分辨56个表情进行反欺诈,并体系化知识图谱工具,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知识图谱。

  打通线上与线下

  完善小微企业画像

  在受到疫情冲击后,如何更好地运用科技赋能银行业尤显重要,实际上,近几年,在金融科技支持下“非接触金融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不过,线上业务绝非与线下业务脱节。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线上和线下业务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助力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中原银行数智金融创新实验室副总经理黄硕介绍了该行的一些做法。中原银行地处河南,农产品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为了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该行开发了一个针对粮食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我们通过开放银行和供应链金融平台,在线下布设了智能摄像头、智能传感器,通过IOT(物联网)去收集粮食仓储的重量,把每一单的入仓储仓时间、湿度、温度等各项指标监控起来,上传到区块链,然后再基于准确的仓单粮食的进仓出仓还有抵押的数据做融资。”他介绍说。

  网商银行也在推动更深入的探索,尝试结合产业数字化趋势,用人机互动信贷技术把更多维度数据融合进来。根据7月18日网商银行对外发布的“百灵”智能交互式风控系统,当小微企业主想提升自身贷款额度时,可以把手里的合同、发票甚至自己的店面照片、货架照片等资产拍照上传,百灵系统会尝试识别这些材料,从中分析对方的经营实力,判断一个更为合适的贷款额度。

  网商银行人工智能总监岚雪表示,“过去十年里互联网的一些经营行为、交易行为、工商税务等公开信息使我们对小微画像已经丰满了很多,但是由于很多数据比如像店面、车辆、物料、合同较难获得,此外一些农村客户数字化程度没有那么充分,这样的数据如何去获取,是我们支持小微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除了数据难获得,合规也正成为大数据分析领域绕不过的问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数据合规要求进一步提升。如何让用户更加具备数据的知情权、主动管理权是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另外,随着产业数字化如火如荼地发展,万物互联情况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应用IOT技术、视频技术等数字化技术,是银行业相关业务发展的新视角。前述百灵系统正是通过用户主动提供数据,支持多维度数据识别来优化服务的。

  业内专家评价,这类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式风控是大势所趋,既可以破解数据获取的难题,也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提升反欺诈识别能力,提升整体的风控可信度。

  更加开放

  打造更大生态圈

  实际上,尽管抢占金融科技高点已是各家机构的“必争之地”,但更加开放的合作也同时是业内人士的共同选项。特别是中小银行,如何突破资金、人才、数据积累少的限制,更是迫在眉睫的挑战。

  一家中小银行授信管理部负责人表示,该行在智能化、数据化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头部的大银行们早已开始应用很多先进技术,但中小银行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远没有这么先进,很多还是依照传统模式在做风控。”他分析说,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不小,但由于资金人才储备不足,自身数据治理能力有限,且只能立足本地产业,积累数据少,甚至觉得“即便开发了新技术也用不到”,这也导致进展缓慢。对此,他表示,与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或是破题之道。

  记者获悉,百灵系统未来有望面向更多机构开放。“百灵开放需要解决数据的合规问题。百灵比较适配的行业是一些数据可能比较少,但是资金需求又比较大的领域,比如像餐饮、物流、一部分小的制造业企业等。”岚雪表示。

  实际上,数据合规问题也是业界最为关心的。前述中小银行授信管理部负责人表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时,除了收益分成、风险共担方面需要反复沟通外,在实际推动业务过程中,客户往往希望授权分享最少的数据,而银行希望在合规前提下获得更多维度数据,第三方能否平衡这些问题即是重要挑战。

  除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开放外,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盛天翔还建议,金融机构应该更好地赋能小微企业。“中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大概三年左右,而同一指标美国的数据为八年,日本小微企业寿命可以到十二年左右。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从根本致力于让小微企业活得更久更好,从而实现双赢。”盛天翔表示,金融科技在长远发展上不仅是给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或者一些金融服务,本质上可能要跟政府机构及社会各界一起,共同去帮助小微企业成长,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生态体系,推动小微企业长远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帮助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