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望春:中小银行应依托“外部赋能”发展金融科技
2017-06-01 16:14 文章来自:中国银行业 收藏(0) 阅读(1455) 评论(0)

金融科技公司尽管现在是金融服务模式的颠覆者,但其更主要的还是金融科技技术应用的提供者。金融科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连接和分享。应对金融科技时代带来的挑战,中小银行应该选择“外部赋能”,着力与金融科技服务公司合作,以实现转型发展突破。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挑战,特别是来自金融科技的冲击,中小银行应该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走出困境,在同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笔者认为,跨界合作,拥抱金融科技,是中小银行应对挑战、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金融科技正在颠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金融服务

科技引领、深刻变革金融业。近年来,与金融业务紧密结合的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技术及分布式技术。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颠覆性的金融服务。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投资领域的运用,催生了数字化资产配置,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因而得以普惠化,极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展业成本;互联技术、大数据在贷款领域的运用,则创造了颠覆性的P2P借款模式,直击银行间接融资流程长、覆盖用户少、客户需求了解(KYC)能力弱等痛点;区块链技术更是覆盖了数字货币、智能合约、支付清结算等金融服务领域,正在改变整个金融行业的规则。

互联网巨头正在占据和蚕食银行核心业务市场。受宏观层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以及互联网金融冲击,有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小银行整体利润率增长持续放缓,由过去5年的2.6下降至1.4;净利差持续下降为2,而不良率持续攀升,在过去5年内上升了82达到了2。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凭借对先进金融科技的运用,正在快速占据和蚕食银行存、贷、汇三大核心业务市场。据埃森哲统计,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总金额高达232亿美元,中国就占据了总量的43,我国金融业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拥抱金融科技积极转型发展。面对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金融科技的冲击,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大自身金融科技能力建设、积极进行“金融+互联网”探索的同时,纷纷与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拥抱互联网,拥抱金融科技,以期在新一轮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银行转型发展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中国工商银行与腾讯均达成了全面的业务合作。

金融科技公司已经成为金融服务颠覆者和提供者

银行业孕育了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公司随之相伴发展。早在2003年,中国就已引入金融科技的概念,这一阶段金融科技以金融电子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银行往往将信息化建设项目“外包”给知名的金融高科技公司,由其提供诸如核心业务、信贷、IT系统建设,数据管理及渠道整合等IT服务。比如金融壹账通基于先进的金融大数据、金融区块链、金融云和智能金融等新技术的应用,搭建起服务中小银行及中小微企业的直销银行云服务平台、小微企业金融云服务平台、同业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以及个人征信服务平台。因此,金融科技起步阶段,主要由金融机构作为主导,推进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而金融科技公司则扮演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伴生发展。

金融科技公司从幕后转向台前,应用最新的金融科技,改变金融服务模式,提供金融服务。自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大幅推进存贷利率市场化以来,银行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走向尾声。在此之前,银行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在用户端收费种类繁多、线上服务流程冗长、投资及贷款门槛高等方面为人诟病,商业银行缺乏对现有业务进行改造、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然而,近年来市场的用户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希望得到更高的理财收益、更便捷的服务流程和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金融科技的应用降低了金融行业门槛,在资本的驱动下,无数金融科技公司进入了金融服务领域,催生了诸如“宝宝类”理财、P2P贷款、移动支付等一系列创新业务,触动了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金融科技公司也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从幕后走向台前,获得了远高于技术输出者利润的机会。金融科技公司最终成为与银行竞争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对传统银行存、贷、汇领域形成全面冲击。

首先,分流了大量存款。2013年“宝宝类”活期理财横空出世,7日年化收益率一度高达5.2,相较之下同期银行活期利率仅为0.35,除此之外,手机银行操作复杂、用户体验差的问题也一一暴露。“宝宝类”活期理财产品激发了用户需求,各类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浮出水面。社科院联合腾讯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2016年三年间,中国互联网理财规模由3853亿元增长至2.6万亿元,增长超4倍。商业银行再也不是年轻互联网金融用户首选的理财、投资平台,甚至逐渐沦为了金融科技公司开展业务的“通道”。

其次,逐步抢占贷款。近年来,P2P直接融资模式在国内金融土壤上快速生长,又击中了银行贷款流程长、普惠化落后、征信数据缺失的痛点。截至2016年底,中国P2P总体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8162.24亿元,同比上升了100.99。以贷款场景为切入点的消费金融领域,实现了4376亿元的交易规模,同比大幅增长269,其借款余额更高达5万亿元。

最后,多途径抢占支付阵地。互联网金融公司相较于银行,拥有用户巨大的流量入口和丰富的场景优势。据艾瑞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第三方支付规模已达57万亿元。除线上电商、金融服务场景外,互联网金融公司还通过二维码,将线下购物场景纳入到了支付体系,改变了整个支付生态圈。

中小银行应选择借船出海拥抱科技金融

中小银行难以独自承担金融科技开发应用的巨额投入。截至2016年底,我国资产规模达到百亿元以上的中小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数量为600余家,整体资产规模达到65万亿元,相当于3个工商银行,服务了中国3.5亿用户。近年来,中小银行受到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但由于普遍存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能力弱的问题,导致用户体验较差,同时由于缺乏大数据征信能力,也导致了个人无抵押信贷业务无法开展等一系列问题。反思主要原因,除了观念、体制等原因,更多是科研投入能力不足所致,据不完全统计,中小银行研发占收入比仅为3-5,而互联网公司高达25左右。客观来讲,在金融科技的“军备”竞赛中,中小银行无力承担巨额投入,自主开发,自建平台完成金融科技的运用,几乎不可能。

借船出海,付费过桥,实现跨界合作,拥抱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公司尽管现在是金融服务模式的颠覆者,但其更主要还是金融科技技术应用的提供者。金融科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连接和分享。应对金融科技时代带来的挑战,中小银行应该选择“外部赋能”,着力与金融科技服务公司合作,以实现转型发展突破。从2015年开始,银行跨界与金融科技服务公司的合作已经逐步推开,中信银行与百度联合设百信银行;微商银行与京东设立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合作模式更加多元。中小银行应主动投入到这个开放的金融生态环境中,分享成果,发展壮大。


作者:叶望春,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

本文刊发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