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赴杭招商:内卷比拼,还是一体化发展?
2023-12-06 18:25 文章来自:财经故事荟 收藏(0) 阅读(10622) 评论(0)
沪杭合作并不陌生,但少见上海主动前往杭州招商引资。

就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日益推进的当下,身为“龙头”的上海在数字经济领域频频发力。

在杭州达成多个重点项目合作、招商总投资额超百亿元的同时,也引发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再思考。

龙头“吸金”,长三角“内卷”?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提出了新要求。他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

巧合的是,上海同日在杭州举行了一场面向当地优秀数字经济企业的招商活动。

在这场主题为“数链沪杭 智绘未来”的2023投资上海•全国行(杭州站)暨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合作大会中,上海收获1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约110亿元。

今年以来,上海招商动作频频,触角不仅伸向了蓉渝、粤港澳等“远亲”,也指向了同处经济发达地区“近邻”。但与前几次在制造业领域“强链补链”相比,上海此番动作“靶向”更强,聚焦数字经济产业及其佼佼者,从单纯的招商引资转向产业生态合作,似乎又折射出招商和产业发展思路的新变化。

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沪杭两地一小时交通圈,医保卡、交通卡两地互认,两地高铁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等。一体化发展既是目标,也是结果,更是后续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它为整个长三角的产业合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为企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中,长三角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最为均衡、市场化程度较高,区域之间通过互学、互鉴、互享,优势资源互相导入借力,从而可以达到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一体化发展,为企业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优势资源提供了基础。企业跨区域合理布局既是规律使然,也是务实之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这些区域的产业集群就像拉长的链条,而链条的齿缝处可看作是长三角产业链的互补、上下游的融合。”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完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些年来,国家层面先后制定和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战略规划文件,这些为沪杭、沪浙的全面深化合作创造了条件。

同时,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行业特性和需求,数字产品往往有个海量数据的收集、沉淀和分析支持的过程,因此实现产品的路径必然要经过大数据训练,数字模型或应用场景变得必不可少,也离不开充足的算力。由于这往往超出了企业个体的能力,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此外,对地方产业而言,数字经济是个“重头戏”。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测算,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22年增长到了 50.2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 41.5%。

沪杭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也同属数字经济产业的“一线梯队”。杭州不仅集聚了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浙江大华、浙大中控等行业龙头,而且发展成绩骄人。 

当然,此次上海主动来杭州招商,也引来不小的争议。

有人猜测,“龙头”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内主动发力招商,将形成巨大的“吸金”效应,从而动摇招商目的地的产业根基。

也有人忧虑,黄浦江来西湖“引流”会导致城市的核心产业会逐渐“边缘化”。特别是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产业竞争力会遭削弱。

更有人直言,长三角的产业“内卷”到了近身肉搏的阶段。

猜测者的手中不缺现成的案例。近些年来,阿里巴巴在上海布局了“三总部三中心”,正泰电器等龙头企业都在上海扎下了根。  

疑问随之而来。在数字经济时代,一体化发展能否解决企业的上述难点和痛点?在引领数字产业发展中,上海又将如何去回答什么是“一体化”?

二、“一体化”:基础设施、训练场和生态

近日在上海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要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此次,“组团”赴杭招商的各区,均为上海数字经济产业的“高地”和“大区”,如浦东新区、徐汇区和松江区,这些区域不仅设立了上海数据交易所等专业机构,也集聚了核心企业,以及拥有G60科技走廊那样面向长三角的产业布局。

外界普遍认为,上海此番招商,亮出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家底”。

上海数据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奇峰全程参加了此次上海赴杭的招商活动。

他发现,上海此次来杭招商有几个“看点”:招商瞄准的是企业,提供的是数字基础设施;集聚的是产业,合力拓展的是机会;打造的是市场和生态体系,抢占的是世界制高点。

要理解这一点,就要认识到何为“一体化”发展?对数字经济产业而言,“一体化”在于如何发挥各自所长,最终实现产业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因此,数字基础设施,场景训练资源和生态体系构筑了“一体化”发展的基层。

上海加快布局了数据交易所、临港国际数据港等“数字基础设施”;创造了和展示了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能电梯、智慧安防、智慧家居、智慧文旅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官方数据还显示,上海目前已占据了全国40%的网络游戏市场,60%的金融信息服务市场,70%的O2O生活服务市场,90%的网络文学市场;同时有17家上海公司入围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百强。

更为巧合的是,推介会当日,拼多多的市值短暂超越阿里巴巴,并在后面几天确立了超越的位置。可以说为拼多多代表的上海互联网企业近年来快速崛起,一举改变了过去十几年的表现,这里既有营商环境的支撑保障,也有产业生态的持续打造。

这一生态,不仅有利于上海本土企业,同样也有利于区域内所有企业的发展。其实,这一生态,不仅对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于硬核产业而言,特别是在集聚精锐力量、达成核心技术攻关这个国之大者方面,也很有意义。

为了能让企业获得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上海连续六年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连续两年举办全球数商大会。

特别是对于“数字基础设施”的意义,汤奇峰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建造纵横立体的“数字高速公路”,而相关企业和数据要素只有动起来、跑起来,才能“活起来”。

于是,从打造基础设施、建设场景应用的“训练场”和语料库,到形成人才、市场和企业的集聚,意味着“雨林”般的产业生态逐渐形成,这意味着“上海机遇”,而她同时预示着“产业机会”。

另一方面,诸多有识之士表示,对于上海在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招商“吸金”,以及自身在数字经济领域被“边缘化”的担心着实属于杞人忧天。

“沪杭之前只有一条高速公路,但现在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长三角事实上实现了整体发达,每座城市都受益于‘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领域自然也不会例外。”这名专家认为,一体化发展将为实现繁荣我国的数字经济提供可能。 

“如果从深层次上去理解上海的招商,这绝非让企业搬家、从一方热土搬到另一方热土那么简单,”一位专家解释,“这是努力在热土、高地之间形成产业资源的良性流动。”

在这位专家看来,长三角区域在数字经济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体现的是双赢和共赢的格局,是一种不搞重复建设、专注资源节约型,又能实现多地互惠互利、又“数”又“绿”的产业发展方式。

那么,如何衡量“一体化”发展的水平?它的本质要求是“高质量”。

三、“高质量”招商:投资人兼合伙人

上海自从出台投资促进24条新政,并宣布对新引进的高端产业优质项目最高奖励1亿元之后,上海仍在频频出手。

今年7月,上海市政府下发了《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通知”制定的目标异常清晰:到2025年,上海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打响 “上海数据”品牌,诸多“高质量”的要求在“通知”中屡屡提及。

无论是培育产业,还是服务企业,“高质量”都是上海招商的严格要求。

一方面,上海招商不仅局限于“推介”,而且异常注重“售后”。

作为上海招商活动的重中之重。在当地设置“服务点”,提供个性化的“一事一议”政策已成为对外招商的“常规项目”。

每逢上海在全国兄弟省市进行招商推介,上海投促中心的王东主任往往卖力“吆喝”,在推介结束前,会在大屏幕上会公布个人微信二维码。

这是王东的工作惯例。他说,虽然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仍需要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参与招商的浦东、徐汇、松江三区为6家杭州来沪发展企业送上了“重点企业服务包”。

而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干瑾在交流时说:“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就是怎么让企业来了上海,又爱上海?”

另一方面,在新赛道、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上海招商也在及时调整,创新“招商范式”。

比如,上海此次针对数字经济时代新模式新业态企业招商的特点,提出了“三看三不看”的招商新思维:即不看税收、看业态;不看盈利、看潜力;不看资质、看团队。

上海希望可以通过投资人般的专业眼光、合伙人的服务意识,尽可能发掘“潜力股”和“绩优股”,同时伴随企业成长为行业的参天大树。因为,无论上海作为投资人,还是合伙人,满足企业的需求始终是他们的使命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