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加速向上海汇集
2022-11-18 16:44 文章来自:澎湃新闻 收藏(0) 阅读(13667) 评论(0)

11月18日下午,为期五天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IBIWS,以下简称“产业周”)在沪圆满落幕。

在去年首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次产业周继续秉承“高端化、市场化、特色化、国际化”的特色,精华荟萃、联动全城,包括1场高规格的开幕活动、近40场高层级的同期活动,以创新成果树立行业标杆、以龙头企业引领行业趋势、以丰富活动推升行业热度、以深度交流落实办会宗旨,共同将上海打造成为连接长三角、辐射全世界的生物医药产业会客厅。

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式现场。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创新资源加速汇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作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产业创新能力强劲。截至目前,上海今年已新增获批4个1类国产创新药,有6个医疗器械产品通过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程序上市。

在多项创新成果的加持下,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头羊”效应深入长三角。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多个创新平台已落地上海,如上海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促进会、长三角高端医疗器械研究与检测中心等,这些平台的落地,加速了创新资源向上海汇集,为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树立了鲜明的“风向标”。

为进一步增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前瞻性创新能力,加速从“仿创结合”向“首发引领”突破,更大程度发挥上海对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引领作用,产业周举办“2022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海市级医院临床科技创新论坛”“上海生物疫苗自主创新峰会”等多场专题论坛,探讨生物医药产业的诸多前沿理念,以创新成果树立行业标杆。

在深化临床协作领域,本届生物医药产业周对上海市首批产医融合创新基地进行授牌,启动HI-CLIP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2.0,推动产医融合转化更加快速顺畅。

在产业周上,2025年生物医药上海愿景发布。

探索数字化破局

AI的介入能否提高合成药效率?生物医药企业如何借由数字化破局?

在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勃林格殷格翰、联影、凯宝、微创、罗氏制药、赛诺菲等在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特色企业,与多位院士专家、专业投资机构一起,探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里的生物医药产业转型。

当前,数字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正加速融合,据速石科技对全球44家顶尖医药企业的调查,其中41家与AI初创公司有合作关系,至少有8家药企参与了对AI初创公司的投资,投资总金额超过1.3亿美元。

在上海,众多生物医药企业也正加速数字化转型。例如,落地徐汇的联影智能正致力探索元宇宙同医疗设备的融合发展。在脑疾病诊断治疗方面,联影智能的AI可以实现病灶的自动检测分割,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AI可一键完成诊断级的病灶和病变所在器官的三维重建,帮助医生模拟手术方案。

落户浦东张江的勃林格殷格翰通过打造生物制药“智能工厂”来显著提升产业效率、生产力和准确性,推动“中国研发,上海制造,服务全球”。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生物制药“智能工厂”项目一期已于今年6月在张江落成,通过即将对外开放的“云看厂”服务,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在线上360°沉浸式参观了解勃林格殷格翰“智能工厂”的临床生产车间。

为助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资源数字化、协同网络化、产业智能化深化发展,产业周还举办了“2022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医生云大会”,邀请钟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和张伯礼院士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探索数字化赋能智慧医疗创新模式,发挥长三角协同优势。

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IBIWS)的主会场张江科学会堂。

跨区跨部门联动

据上海市经信委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6166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1345亿元,同比增长5.5%,展现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这种产业的韧性与活力,离不开上海完善的产业服务“生态圈”。为加强产业化落地服务,加强对跨区跨部门合作项目的协调,上海成立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现了张江—奉贤“双谷联动”、张江—临港“南北联动”、张江—金山“区区联动”,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构建了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此外,今年年初印发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从注册指导服务、药械特许使用、特殊物品出入境监管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新规定,帮助企业破解多项“瓶颈”。

本届产业周,上海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构建,帮助产业发展解决人才培育和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的难题。比如在人才吸引方面,产业周期间举办了“上海国际医学创新高峰论坛”,为医学创新人才大赛颁奖,启动“海上医昇”创新人才专项基金,对接企业孵化成果。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产业周还在闵行、嘉定新增落地2个上海市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总数量达到14个,进一步延伸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服务范围,实现对企业的个性化服务与精准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