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预判!太保寿险董事长徐敬惠谈未来保险行业将怎么走
2019-01-05 01:04 文章来自:经济观察网 收藏(0) 阅读(999) 评论(0)

未来保险行业可能会有哪些趋势?2019慧保天下保险大会上,太保寿险董事长徐敬惠谈了其对保险行业的十大预判:

一对产品回归保障的理解趋于全面和深入

过去一段时期,部分经营主体对保险保障本源的理解不清晰,为追求规模增长,大量销售短期万能险、“快返型”年金等产品,或通过责任设定、精算假设、现金价值计算等方式异化产品设计形态,将产品“长险短做”,很大程度上扰乱市场。对此,监管于2016年提出坚守“保险业姓保”,近年来通过下发134号文等系列文件,持续强化产品回归保障的理念,推动行业加快转型。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另一种极端现象,认为保险只能做纯风险保障,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随着经营主体对于保险本质和属性的认知不断加深,行业对回归本源的理解更加全面,保险应充分发挥长周期保障优势,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和财务规划,大力发展长期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有效转移风险、平滑财务波动、保障人民生活。未来的保险,将成为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人民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的必需品,成为人们财富积累和财富传承的必需品。

二客户对保险的需求与理解有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保险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全民保险意识普遍提升,保险密度从1980年的0.47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631.72元/人。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不再像过去简单比较收益率,而是更多的作为一种长周期的风险保障和财务规划,结合自身生命周期进行配置,将其作为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保障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消费者保险需求日益旺盛,央视财经频道一年一度的《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从2013年开始,保险在国人的购买意愿中,地位不断攀升。截止到2018年,保险已经连续3年成为受访者购买意愿榜首的金融产品。深受互联网影响的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也逐渐成为保险消费的主流人群,根据慧择网《90后保险大数据报告》,90后对保险产品的自主筛选能力极强,一周内达成交易的占比62%,其中长期健康险一周内投保的占比也达到48%。

三传统销售模式遭遇瓶颈,作为价值主要来源的代理人渠道,其制度性缺陷和现实性困境愈发凸显

根据上市险企2018年半年报数据,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全司占比国寿为85.5%,平安为98.6%,太保为100%,新华为92.3%,太平为95.6%,从数据来看可以说代理人渠道是寿险公司价值的主要来源。但近年来传统代理人制度的局限性也越发明显:

一是依靠人海战术,靠铺摊子、投费用、增人力驱动,2014-2017年,我国寿险公司平均增员率(当年新增人力/年初规模人力)约为80%,脱落率(当年脱落人力/年初规模人力)约为60%,更高的增员率维持着行业人力的增加,但未来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代理人增员将更加困难,靠人力增长拉动的模式难以为继;

二是管理层级冗余,成本居高不下,处于金字塔底层的新人每售出一张保单,往往只能获得保险公司为该保单支付的全部销售费用的50%,而剩余50%则以各种名目给到了处于其上层的管理团队,虽然保险公司基于基本法投入了大量成本,但投入产出效率低下,不利于新人收入提升和有效留存;

三是专业能力不足,对复杂保险产品的理解不专业,导致销售误导现象频发,更无法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保障方案,消费者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的现象普遍存在。未来代理人渠道变革势在必行,要优增员、降层级、提效能,打造精英化、专业化的保险投顾团队,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险规划。

四保险公司将由被动的风险承担者向主动的风险管理者转变

过去保险公司多在风险发生时为客户提供财务补偿和风险保障,随着居民保险意识的觉醒和保险需求的升级,基本的财务补偿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中国居民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公众迫切希望通过健康管理提高生活保健和疾病预防能力。未来的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延伸价值链,深度介入客户日常生活,为客户提供健康、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客户主动管理风险,改变风险发生概率,提升客户生活质量,从而实现由被动的风险承担向主动风险管理的转变。麦肯锡对寿险业产品创新机遇和驱动因素的调研结果也显示,有70%的受访高管认为产品附加养老、医疗、健康价值管理等服务将成为吸引客户的关键性差异化要素。

五科技赋能正深刻影响行业发展,智慧运营渐行渐近

保险公司的传统运营模式链条长、效率低、客户体验较差,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基因生物等新技术飞速发展,行业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数字化分销、精细化定价、智能化核保理赔等保险科技普遍应用。未来,保险公司将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智慧运营,将新技术运用到产品设计、业务开展、流程优化、客户服务等各个方面,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运营和流程再造,更大程度的降本增效,全面提升客户体验。新技术甚至会彻底颠覆传统商业模式,近期有着150年历史的美国人寿保险巨头恒康保险宣布,将停止承保传统人寿保险,只销售通过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追踪健身和健康数据的“互动式”保单。

六社会资本对保险的狂热已成往事

2015-2017年,社会资本对保险牌照趋之若鹜,在监管排队申请牌照的公司一度达到200家,2016年监管批准筹建22家,随着监管趋严,2017年降至6家。个别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偏离主业,通过违规股权代持等形成“一股独大”,实现对公司经营的完全控制,把保险公司异化为股东的融资平台和“提款机”,严重破坏了行业生态。为切实加强股权监管,整治市场乱象,2018年监管修订并发布新版《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将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降至1/3,并对股权实施穿透式监管和分类监管,严格限制保险公司股东准入门槛,推动社会资本对保险业的投资回归理性。

七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保险资管面临更大挑战

伴随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和全球债务负担上升等因素,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3.5%。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加大了保险资产管理面临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地域风险等。同时,国内经济增长挑战加大,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短期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根据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或放缓至6.2%至6.3%。在此背景下,寿险公司面临资产收益下行、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信用风险暴露和违约事件频发等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

八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战略的变化,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加剧分化

大型保险公司更加聚焦以代理人渠道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转型,大力发展长期保障型、长期储蓄型产品,在回归保障的背景下市场集中度加剧。2018 年上半年,国寿、平安、太保、泰康、太平、新华“老六家”寿险公司实现规模保费1.13万亿元,合计市场份额53.7%,同比增长8%,领先行业平均10pt,实现净利润736.75亿元,占整个寿险市场净利润的92.5%。由于代理人渠道布局门槛较高,队伍培养耗时费力,中小保险公司在个险渠道上并无优势,“以量补价”的策略成为现实选择,2018年11月,监管披露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四家险企综合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79家寿险公司中47家盈利,32家亏损。面对大型保险公司的集聚效应竞争、同业公司的同质化竞争等压力,中小公司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和客户需求,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可能变身为小而精、专而美的公司,实现战略突围。

九外资寿险公司股权比例放开将带来新的市场格局

2018年1-11月,外资人身险公司共28家,原保费收入1910.6亿元,市场份额仅为7.7%。2018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将合资寿险公司外方股比由50%放宽至51%,增强外资寿险公司经营的灵活性与自由度。随着新一轮开放信号释放,外资机构将进一步探索中国市场,提高合资公司持股比例,或设立新的市场主体,预计未来外资寿险公司数量、市场份额将有所提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外资机构在健康、养老等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促进国内保险产品服务的提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内寿险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十新的监管框架逐步成形,保险机构仍有待适应

去年,银保监合并后,“三定方案”正式公布,各地银保监局也已挂牌。在新的监管架构下,银保监会将强化监管职责,加强微观审慎监管、行为监管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逐步减少并依法规范事前审批,向派出机构适当转移监管和服务职能。新监管架构下监管力量下沉,监管功能延伸,监管要求更趋严格,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险机构对此仍有待进一步适应。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