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流”评价体系 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
2024-06-05 17:50 文章来自:人民网 收藏(0) 阅读(1539) 评论(0)
人民网记者 杜燕飞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2024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指出,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助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人民网记者近期在深圳、上海采访时发现,当前,银行机构正创新“技术流”评价体系,陪伴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全生命周期,推动科技金融向“新”而行,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支撑。

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工作人员走访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受访者供图
走进深圳安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焊接、组装……一条条智能化传感器生产线有序运行。“正是有了当地银行提供的1400万元三年期‘科技转化贷款’,解决了产品产业化过程中资金周转的需求,推动了企业发展壮大。”该公司董事长邬若军说。
科技创新领域,“看不清、看不懂”是难题。如何将知识产权、人才称号等“无形资产”,从一纸证书变成银行授信额度,是银行业做好科技金融的关键所在。
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突出科技人才、科研能力、研发投入、成果价值等创新要素,分层分类设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专家表示,过去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主要关注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实际上,在科技金融领域,企业未来潜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往往更为重要,银行需要调整评价策略,“不看砖头看专利”“扶早扶小扶硬科技”,对科技型企业未来发展进行评估。
在政策引导下,建设银行创新“技术流”科创评价体系,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构建科技金融“价值”服务体系。目前,已初步实现以“技术流”评价科创“硬实力”、星光赋值信用评级、小微评分卡专属服务小微企业、投资流助力投贷联动的科技型企业全流程评价。
受益于上述评价体系,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项金根表示,2023年公司通过“科技e贷”平台申请贷款时,仅用8分钟,300万元信用贷款就已到账,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灵活资金需求。
“2023年,我们刚在上海市宝山顾村镇机器人工业产业园落户,在没有销售收入情况下,就获得了银行提供的220万元一年期纯信用额度,助力公司持续发展。”上海力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朱民说。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评估难、评估慢、评估贵”难点,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建设银行作为首家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省市开展试点。
据介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定期披露的各行业平均专利实施许可费用数据,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专利评估指引》,从经济价值、技术价值、法律价值等多维度全面评估知识产权价值。
《通知》也明确提出,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先行先试,稳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内评估,科学应用评估规则和标准,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效率。
专家表示,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科创型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解决融资渠道不足的问题,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系列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建设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2.68万亿元,科技贷款1.80万亿元,均实现较快增长。其中,上海市分行服务科技型企业14427户,较年初新增561户,科技型企业有贷户5973户,较年初新增677户,增幅12.78%,其中新增小微有贷户534户;深圳市分行已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超2.5万户,其中授信覆盖近2万家,贷款总量超19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