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迎来又一家“带血上市”的创新药企——劲方医药-B。头顶“国内首款KRAS G12C抑制剂”光环,却难掩三年亏损超15亿元的财务窘境。”
当 “国产首款 KRAS G12C 抑制剂” 的光环遇上三年超 15 亿元的累计亏损,劲方医药 - B 的港股上市之路,注定成为创新药企 “高投入、高风险” 生存状态的典型样本。2025 年 9 月 19 日,这家成立仅 8 年的生物科技公司(股票代码:02595.HK)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以每股 20.39 港元的发行价募资净额约 14.436 亿港元 —— 这笔资金,既是其研发管线的 “续命钱”,也是其在全球医药竞争中博弈的 “弹药”。
一、上市发行:基石阵容撑场,资本态度藏信号
劲方医药 - B 此次全球发售 7760 万股 H 股,采用 “10% 香港公开发售 + 90% 国际发售” 的常规结构,每手 200 股的交易单位降低了普通投资者的参与门槛,但真正决定其上市 “底气” 的,是背后清一色的专业机构基石阵容。
RTW 基金、TruMed、OrbiMed、瑞银资产管理、Vivo 基金等 9 家知名机构,共同认购了总金额 1 亿美元(约 7.8 亿港元)的发售股份,按发行价计算,这部分股份占总发售量的 49.27%—— 接近一半的份额被基石锁定,既避免了上市初期的股价剧烈波动,也传递出专业资本对其核心产品价值的认可。但这种认可并非无保留:在创新药资本寒冬尚未完全褪去的背景下,基石们的 “用脚投票”,更像是对 “KRAS 抑制剂” 这一黄金赛道的押注,而非对公司短期盈利的信心。
二、管线核心:KRAS 双产品扛旗,差异化是破局关键
成立于 2017 年的劲方医药,由吕强博士、兰炯博士两位美籍科学家牵头创立,从一开始就锚定了肿瘤、自身免疫等 “高难度、高需求” 领域。截至上市前,其管线布局 8 款候选产品,其中 5 款进入临床阶段,而真正撑起 “明星药企” 名号的,是两款 KRAS 抑制剂。
1. 核心支柱:GFH925(达伯特 ®)—— 国产 KRAS G12C 首药
作为中国首款、全球第三款获批的 KRAS G12C 抑制剂,GFH925 是劲方的 “压舱石”。2024 年 8 月,该药物获批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关键 Ⅱ 期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ORR)约 49%、疾病控制率(DCR)约 9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约 9.7 个月。
尽管这一数据是基于 “非头对头试验”,但对比全球已获批的两款同类药物(adagrasib、sotorasib),GFH925 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展现出潜在差异化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 NSCLC 和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为这款 “国产首药”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 全球 KRAS G12C 抑制剂市场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3.19 亿美元增至 2032 年的 27.4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7.0%,劲方若能抓住国产替代机遇,有望在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2. 未来希望:GFH375——KRAS G12D 领域的追赶者
如果说 GFH925 是 “当下的业绩支点”,那么 GFH375 就是 “未来的增长引擎”。作为一款 KRAS G12D 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其靶点覆盖的癌症类型更广(如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但研发难度也更高 —— 目前全球尚无 KRAS G12D 抑制剂获批。
劲方已在中国启动 GFH375 针对晚期实体瘤的 I/II 期临床 Ⅱ 期部分,在美国也获得 FDA 的 IND 批准并启动 I/Ib 期试验,还拿下了 “快速通道资格”,研发进度处于全球第一梯队。这款药物的进展,将直接决定劲方能否从 “单产品药企” 向 “多管线企业” 跨越。
此外,管线中的 GFH312(RIPK1 抑制剂)也具备独特性:它是全球首个针对外周动脉疾病(PAD)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 RIPK1 候选药物,若研发成功,有望开辟新的治疗领域。
三、财务困局:三年亏 15 亿,现金流撑不过一年
光环之下,是劲方难以回避的财务压力。翻开其财务报表,创新药企 “收入不稳定、研发高投入、持续亏损” 的特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1. 收入依赖授权,增长乏力
2022 年至 2024 年,劲方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05 亿元、0.74 亿元、1.05 亿元 ——2023 年同比下滑近 30%,2024 年虽回升至 2022 年水平,但收入来源高度集中:主要依赖与信达生物(GFH925)、Verastem(GFH375)、SELLAS(GFH009)的合作授权,自主商业化收入几乎为零。这种 “靠合作输血” 的模式,意味着公司收入高度依赖合作伙伴的进展,缺乏自主掌控力。
2. 亏损持续扩大,研发是 “烧钱主力”
亏损规模逐年扩大:2022 年净亏 2.75 亿元,2023 年增至 5.08 亿元,2024 年进一步扩大至 6.78 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 15 亿元。亏损的核心原因是高额研发投入 ——2023 年、2024 年研发成本分别为 3.13 亿元、3.32 亿元,2025 年前四个月仍达 0.70 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长期处于 300% 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现金流告急,负债高企
更严峻的是现金流压力: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劲方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 2.79 亿元,按过往年均 3 亿元以上的研发支出计算,若不考虑产品销售或新融资,现有现金仅能支撑不足一年的研发。
与此同时,负债规模飙升:2025 年 4 月,流动负债净额从 2022 年的 9.2 亿元增至 19.8 亿元,总负债净额突破 20 亿元,其中大部分是 IPO 前融资中附带的 “对赌协议” 产生的权益股份赎回负债 —— 这意味着,若公司未来业绩或股价未达约定目标,可能面临额外的偿付压力,进一步加剧财务风险。
四、生存挑战:竞争、专利、合作三重风险围堵
即便成功上市募资,劲方仍需面对三大核心挑战,每一个都可能影响其长期生存。
1. KRAS 赛道内卷加剧
KRAS 抑制剂是全球创新药的 “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全球已有 4 款 KRAS G12C 抑制剂获批(包括劲方的 GFH925),另有 7 款在研药物已进入 III 期临床。随着更多竞品上市,医生和患者的选择将更多元,劲方若不能在疗效、价格、适应症拓展上持续突破,可能陷入 “首药不首销” 的困境。
2. 专利壁垒不牢固
专利是创新药企的 “护城河”,但劲方的专利布局存在短板:GFH925 的 5 个专利族申请中,仅 1 个获得中国、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及欧洲专利局(EPO)授权,其余 4 个仍处于申请阶段。若后续专利申请受阻,或需向第三方支付专利许可费用,将直接侵蚀产品利润。
3. 合作协议生变埋隐患
2024 年 1 月,信达生物放弃了 GFH925(氟泽雷塞片)的海外权益选择权,劲方需在 2026 年 12 月 1 日前向信达分期支付 2000 万美元终止费用,目前仅支付了 200 万美元 —— 剩余 1800 万美元的偿付压力,对现金流本就紧张的劲方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关键的是,合作方的 “退出” 可能影响产品的海外商业化推进,错失全球市场机遇。
五、募资用途与未来:14 亿资金能否 “续命”?
此次上市募资的 14.436 亿港元,被劲方明确用于 “续命” 和 “突围”:
从用途来看,劲方的策略清晰:集中资源巩固 KRAS 领域的优势,同时适度布局新赛道。但这一计划能否成功,取决于两个关键:一是 GFH925 的商业化能否快速起量,形成稳定现金流;二是 GFH375 等管线的临床进展能否超预期,维持资本市场的信心。
六、行业视角:18A 规则下的创新药企生存样本
劲方医药 - B 的上市,离不开港交所 18A 章的 “加持”—— 这一规则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创新药企提供了关键的融资通道。事实上,在其上市前,劲方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募资超 14.21 亿元,C + 轮投后估值 31.24 亿元,弘晖资本、华盖资本、百度风投、石药集团等知名机构均曾押注。
但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18A 的 “宽容” 并非无代价:截至 2024 年,已有多家 18A 药企因管线进展不及预期、现金流断裂而面临退市风险。劲方的上市,既是一次 “突围”,也是一次 “赶考”—— 它需要用临床数据和商业化成果证明,自己不是 “靠概念圈钱” 的企业,而是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行业参与者。
劲方医药 - B 的港股上市,是中国创新药企发展的一个缩影:手握明星靶点药物,却受制于研发投入、现金流和市场竞争;背靠资本支持,却需在 “烧钱” 与 “盈利” 之间寻找平衡。此次募资为其赢得了一年左右的 “缓冲期”,但未来能否在 KRAS 赛道站稳脚跟,甚至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仍需时间检验。对于劲方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资本与研发双重博弈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