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行价141港元,入场费5696.88港元,港股“企业级专有大模型第一股”即将登陆港交所。
明略科技(股票代码:02718.HK)于10月23日正式启动招股,招股价定为每股141港元,每手40股,入场费约5696.88港元,预计11月3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
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数据智能应用软件公司,凭借腾讯持股25.96%的股东背景,以及服务超过135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客户基础,成为港股市场备受关注的AI独角兽。
01
港股闯关:七年长跑终上市
明略科技的上市之路堪称一场历时七年的资本长跑。
公司最早在2018年就考虑过上市计划,期间多次调整,最终在今年10月17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10月23日启动公开招股。
此次全球发售721.9万股A类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10%,国际配售占90%。以发行价141港元计算,公司最多集资约10.18亿港元。
公司的股权结构显示,腾讯为最大外部股东,持股25.96%。创始人吴明辉持股10.28%,红杉中国、快手、淡马锡等知名机构也位列股东名单。
02
业务模式:双轮驱动的数据智能
明略科技的核心业务由两大板块构成:营销智能与营运智能。
营销智能板块以“秒针系统”为核心产品,包括媒体支出优化软件、社交媒体管理软件和用户增长软件三大组件。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贡献收入3.2亿元,保持10.9%的增速。
营运智能板块则通过智能门店系统,帮助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客户实现“人、货、场”的数字化管理。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速达16.8%,成为增长新引擎。
公司近期重点发力企业级Agent,于9月20日正式推出专有大模型产品线DeepMiner,以“可信智能体模型+可信数据”为核心架构,构建面向企业的生产力级AI系统。
03
财务表现:盈利拐点背后的真相
明略科技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了重要的盈利拐点。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44亿元,同比增长13.9%;毛利率提升至55.9%,较上年同期上升5.3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公司经调整净利润达到2490万元,首次扭亏为盈。
然而,这份“盈利”成绩单的背后,是公司为追求短期盈利而采取的战略性收缩。
研发支出从2022年的7.51亿元降至2024年的3.53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从59.2%迅速下降至25.6%。
同时,公司团队规模从巅峰期的几千人调整至2025年上半年的1681名员工。这种“节流”措施虽然改善了当期利润,但在技术迭代一日千里的AI赛道,无疑是对长期竞争力的潜在消耗。
		 
	
04
估值波动:从资本宠儿到务实回归
明略科技的估值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波动。
2020年完成E轮融资时,公司投前估值一度达到约29亿美元,彼时正值全球资本市场对AI技术情绪高涨。
随着市场对科技企业盈利能力的关注回归现实,其估值在2024年初回落至15亿美元,较高点近乎“腰斩”。
这种估值波动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经历,更是整个AI行业从技术狂热走向商业务实的一个缩影。
2025年上半年经营利润转正,成为公司估值修复的重要契机。按发行价141港元计算,公司市值约203.57亿港元,市盈率高达4028.57倍。
05
募资用途:研发与产品双线投入
根据招股书,明略科技此次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四个方面。
约35%的资金(约3.16亿港元)将用于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公司在2025年9月刚推出DeepMiner大模型产品线,需要持续投入保持技术竞争力。
约40%的资金(约3.61亿港元)预计将用于产品开发,以丰富产品组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需要不断拓展产品边界,寻找新的增长点。
另外,约15%的资金将用于营销、品牌推广及销售团队扩张,剩余10%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06
风险挑战:可持续盈利的未解之谜
尽管实现经调整盈利,明略科技仍面临多重挑战。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意味着主营业务尚未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在AI行业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这成为潜在的风险点。
客户集中度较高也是隐患。公司最大客户F(百胜中国旗下的环胜信息)在2025年上半年的订单金额占比达18.9%。前两大客户合计贡献了相当比例的收入。
此外,中国数据智能应用软件市场竞争激烈。按2024年收入计,明略科技虽是中国最大的数据智能应用软件供应商,但市场份额仅为3.8%,且面临一批创业公司与大型科技企业的竞争。
从资本宠儿到估值回落,从巨额亏损到盈利拐点,明略科技的上市之旅折射出中国AI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间寻找平衡,是明略科技上市后需要持续回答的问题。
风险提示:以上资料来源于公开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